2003年5月28日星期三

炸彈浪潮新蓋達施政報告

俄羅斯、巴基斯坦、沙特、摩洛哥、以色列一周內先後遇襲,其中巴、沙、摩三炮明顯由蓋達策劃,俄以兩國則屬自願連鎖。與其說這是對布殊「反恐勝利」的反諷,不如說是一份「新蓋達施政報告」。

拉丹九一一後被升上神台,近日其保鏢阿德爾正式成為蓋達第三號人物,新人事新作風,自然要公告蓋達成功重組:通過五地時空交錯襲擊,表明權力已下放至各地領袖。他們相見不相識,比「舊蓋達」巨頭在反蘇戰爭結盟更符合現代管理效率,亦表示蓋達重新制定下列「施政方向」:

倒薩速勝拉丹再成龍頭

一、阿富汗戰爭後,蓋達與車臣、印尼等民族恐怖分子合作,保持曝光,因而對回教原教旨主義有所妥協,卻無奈受前者拖累,令各國借「反恐」自我整頓的興致大增。所以美伊戰爭時,拉丹「挺薩」只是對民族主義者「統戰」,口惠實不至,更刻意等薩達姆垮台才讓恐怖襲擊出爐。美軍速勝不啻新舊蓋達的交叉點,令拉丹保持跨國反美龍頭地位,不但重新吸引世界公民加入反美大業,更令民族主義盟友的羈絆得到減輕。

二、從拉丹的財力和人脈可見,其強項是破壞,弱項是建設;蓋達的成功秘訣,在其全球網絡廣度,而不在個別支部的絕對深度。九一一前後,蓋達借阿富汗為大本營,一度調整發展方向,加強對支部的縱向控制,希望它們粗具國家規模,以求隨時變身政府。蓋達領導層卻因此被縱深集體暴露,令其不知不覺步向「正規恐怖主義」,受到重創。五波襲擊捨縱取橫,讓各地支部「半脫鈎」,正是一種反正

襲擊針對經濟建設

三、蓋達的終極目標為建立「無美中東」,舊策略為「驅虎吞狼」:挑釁美國出兵惹怒穆斯林,犧牲一二國,再讓群眾推翻所有親美傀儡。然而這策略過分迂迴,反而把博弈主動權授予美國,所以「新蓋達」寧願避免美國干涉,直接衝擊沙、摩等政府,逼使其化為警察國家、高調「反恐」,來與民眾徹底對立。

四、昔日恐怖襲擊多針對美國利益,摩洛哥卻為西班牙後院,受青睞明顯與西、摩兩國高調支持美國攻伊有關。襲擊又以經濟而非人命為對象:去年的峇里大爆炸,令該旅遊聖地營業額下降九成,卡薩布蘭卡身為「北非上海」,更不能承受恐怖襲擊之輕。可見「新蓋達」有見布殊的分贓外交明目張膽,擔心全球甘為牛後,所以決定擴大打擊面,「提醒」各國親美的代價同樣可觀。

異見作家Tariq Ali把美、回並列為「兩大原教旨主義」,連教宗也難分辨布殊與拉丹何人才是末日前夕的「敵基督」:只因縱然恐嚇程度軟硬有別,這份富蓋達特色的「施政報告」,卻與布殊的國情諮文,異曲同工。

2003年5月16日星期五

李正儀、沈旭暉:23條立法對港台關係的影響

三月初特區政府正式以藍紙方式公布《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把叛國,顛覆、分裂國家等定義及相關條例如社團條例、官方機密條例和警方調查權力等所須修訂內容詳細列明,而且還打算在七月立法會休會前三讀通過。

台灣反應溫和

在過去數月以來,台灣輿論對二十三條並沒有太大興趣,原因是:一、他們認為二十三條是香港內部事務。台灣本是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台灣人屬「中華民國」人民,台灣不會實行「一國兩制」,因此這條文也不適用於台灣人民;二、九七後,香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香港法例漸漸向大陸傾斜,本不足為奇。台灣陸委會曾於四月十日發表對二十三條的立場說明,表示關注該條例對在香港具有永久性居民身份的台灣人民的域外效力,並憂慮台灣駐港機構舉辦活動及其與香港社團或港人之聯繫是否會觸犯此條例。事實上,其取態低調溫和,更表示盼望就此事能與特區政府多作溝通。

特區政府一直深明把《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落實在港立法是個政治而非法律問題,尤其會影響已在低潮的港台關係,但受制於《基本法》的規定,不能不做,而且遲早要執行。仔細分析,究竟二十三條對港台關係是否有負面影響?若有的話,影響有多深遠?

回歸以來寬鬆執法

在香港,叛國、顛覆等有相關法例一直存在,但對台灣則沒有清晰明確,回歸後的對台關係也只是簡單地以「錢七條」為政策(而非法例)指引。為此,在運作上始終保留著不少灰色地帶,一些行為或會涉及顛覆或分裂國家罪,特區政府卻一直謹慎處理,例如:

一、任何註明「中華民國」的台灣書籍一直可以入口和售賣,沒有受阻或被指為有「分裂國家」的意圖或行為。

二、每年「雙十」期間,或會有個別人士在公開場合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那些旗會被拆除,卻沒有人被拘捕。

三、台灣駐港機構在「雙十」時舉辦的酒會及其他如春茗等大型活動,並沒有受港方阻撓,在室內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也沒有受干涉或制止。

回歸後,台灣人民是否曾經因在港違反相關叛國、分裂、顛覆等法例而被捕?這點不得而知,就算有也應該只有少數例子;若果沒有類同的起訴,那麼上述例子只表示是香港政府一直「從寬處理」而非有法例可循。嚴格來說,若果特區一直沒有清楚條文,那麼台方人士應該會有更多擔憂。

政界領袖身份有別

總結而言,台灣商人及人民在九七後都能自由入出台灣、香港兩地,其參與任何討論和活動等自由基本上並沒有受到任何限制,與所有依法居港的其他非香港居民,即所謂外國人一視同仁。唯一分別是台灣政界領袖高層不能隨便入境(他們絕大多數是台灣政府首長級官員而非立法委員)。

有些輿論文章分析,表示擔心若某台灣領導人或台獨人士(如李登輝、呂秀蓮)來港宣講台獨,會否被入罪?當年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鄭安國若果在二十三條立法後才在香港電台宣講支持「兩國論」會否被入罪?若從政治處理為出發點,我們須明白:第一,李登輝、呂秀蓮等人以台灣領導人身份出訪任何地方也不能等同為普通民眾,他們赴任何國家地方也不能單以私人理由出訪,例如近期美國、印尼也不會隨便給予其入境許可簽證;至於鄭安國言論,若只是言論而沒有行為,按目前藍紙草案條例便不應入罪了。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而中央對台政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相信香港特區政府在針對親「台獨」人士而引用叛國、分裂等罪名的起訴時,會額外謹慎。若果中央認為某一天,台灣當局(不論是否在香港)已走向不能容忍的分裂行為和活動時,那麼這正是中央決定是否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決策時候,而且更牽涉國際(尤其是美日韓)關係和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時刻,已非香港特區單獨可以處理的國際政治和外交事務。

台灣輿論也表示擔心特區政府將來會有更多理由限制親台人士的討論和活動。對特區來說,涉台問題是中央政府決策的戰略問題,按一系列中央政府的決策條文規範來處理。關鍵並不是如台方所擔心的藉什麼條例為理由或借口,而是是否干犯法例內容本身。對台灣而言,其關注的卻主要是政治而非法律條文內容。

特區應主動溝通

特區政府並非不知道落實二十三條之時,其中最敏感的是影響在港的親台人士、駐港的台灣機構和港台關係的相關活動。故此在特區不能不立法的背景下,政府選擇把其與涉台有關的內容定義訂得愈清晰明確和愈狹窄,疑慮應會愈是減少,本屬好事。若原本沒有清晰法例,過往的經驗只是憑案例而非法律,那麼過去幾年的歷史只告訴我們特區可能一直以寬鬆處理;現在,則不再以「人情」「寬大處理」,而以法律為依據,應該是更有法可依。

現在的問題反而是兩地政治關係冷淡,嚴重缺乏溝通,故此不但未能將台方擔憂淡化,使大家疑慮減少,才是最大問題。若特區政府(如沙士疫情般)主動溝通、解釋和了解在港親台人士或台商的疑慮,考慮能否把相關部分再加以理順,甚至納入為修正條文的一部分,那麼還可達致政治效益,為冷凍的關係解凍,也可為減少台方的批評和誤解作一起步點,或許更可達至雙贏局面。

信報財經新聞 - 評論 - 中港評論

2003年5月14日星期三

美軍攻伊戰前已分贓

近日不少領袖前赴後繼往華府朝聖,英國、澳洲、波蘭、新加坡紛紛獲得「表揚」,法國則邊吃「白果」邊被矮化。有學者謂各國領教了美國正義之戰的前後戲,便從此不敢反戰云云。

事先張揚的分贓

然而美伊戰爭既不是單純的石油戰爭,分贓也不會依據主戰、反戰一刀切論功行賞。戰爭及戰後藍圖,早在各國表態前五年已初步成型,根據的是1998年右翼智庫「美國新世紀計劃(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PNAC)」的戰略報告。

報告質疑,克林頓順行多元全球化,將導致美國沒落,因此主張改行單邊霸權,手段就是發動伊拉克戰爭,打擊對象卻是聯合國多邊主義,以及全球化的經濟對手:歐洲、日本和中國。

被克林頓隨手擱在一旁的報告,在布殊上台後變成既定國策,智庫大老切尼、拉姆斯菲爾德等當年被投閒置散,現在則貴人事忙。

自此伊拉克大局已定,但積極發展歐元區、成功誘使薩達姆使用歐元進行石油貿易的「法德軸心」才是最大輸家,若非日中發展已被金融風暴整頓,被順道懲戒亦非不可能。倒果為因,法德反戰並非對時局即時回應,只是久仰PNAC,希望比布殊更先發制人而已。

美式分贓並未反映各國的合作指數,只是往往為人忽略。例如反戰巨頭俄國,被容許保留戰前與薩達姆政府簽訂的經濟條約;反戰小頭中國,也於4月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比美國以FTA獎勵新加坡還早一個月。主戰的台灣卻只得清風兩袖,還被高價兜售美製武器,遭立委諷刺為「勒索」;「志願者同盟」僅有的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利亞一直內鬥,表態主戰卻被美國不屑一顧;部分簽訂《維爾紐斯條約》支持美國的東歐國家,地緣政治還處於俄國系統,也未得實惠

所以美伊戰後的勢力劃分,依據的是事先張揚的PNAC,而非各國在一場二十日戰爭內的二十秒投機。台灣那樣的領袖親美而影響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雖善不獎;俄、中等國的有限發展若不威脅美國霸權,卻能對其經濟敵人產生抵消作用,雖惡不罰;直至晉身首惡,則當別論。

灰色外交的未來

現在法國總統希拉克失去德州牧場留宿權,法蘭西多士淪為「自由多士」,江澤民卻成為牧場上賓,中國特產SARS也未被美國妖魔化。軟文化背後的硬實力象徵,不言而喻。近日中美朝三方談判,同樣「繞過聯合國框架」,卻能各取所需,又不聞任何反響,更深諳鄧小平「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等24字外交真言的內蘊。從種種跡象所見,這種避免與美國直接碰撞、又保留討價還價底牌的灰色外交,似乎已被世界各國依樣葫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