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9日星期三

伊拉克善後三方案

時至今日,駐伊拉克聯軍死亡人數已超過四百人,但比當初估計打巴格達巷戰的陣亡逾千,仍屬小巫。西方撤軍情緒高漲,並非數字遊戲的結果,只是因為遊戲在薩達姆銅像被推倒後,已沒有能向選民交代的勝利圖騰。

面對困局,美國有三個善後方案,然而效用均成疑。

一為本土化,就是剛宣布的在2004年中成立臨時政府,把政權移交予本土領袖。

然而以南越傀儡政權為藍本、以海外駐軍為支撐的「本土政權」,除了能改稱「軍事佔領」為「軍事協防」,便只能把臨時管理委員會的「輪流主席」和稀泥制度取消。其時不同派系的脆弱均勢將被最後破壞,結果只能是全面內戰。

二為國際化,就是美國通過聯合國介入、淡化其侵略色彩的一廂情願。

然而正是由於美國出師名不正言不順,游擊隊亦同時具有「反國際化」的針對性:由於國際組織的進駐只是因人道之名,砸毀聯合國和紅十字會總部便能成功迫使其撤離,而且撤離更可能是無了期。攻擊英國、意大利和波蘭駐軍,亦成功令各國反戰派得到民意,美國的國際環境反而趨於孤立。

三為擴大化,把戰爭擴大至鄰國,尤以伊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為重點對象,是為美國的最後板斧。

這策略曾在90年海灣戰爭結束到92年總統大選期間被反覆提出,其不獲採用更間接導致老布殊不能借助戰後民意,連任失敗。小布殊不可能沒有陰影。

事實上,俄羅斯媒體每月都報道美軍在中東地區有異動,目標卻不是伊拉克佔領區,認為美國有隨時發動新一波戰爭的準備。駐伊美軍死亡率愈高,美國諉過「國外敵對勢力恐怖主義」、發動新一輪「反恐戰」的機會反而愈大;其時死亡率更高,便能反證敵人的龐大和出兵的必須。

這種飲鴆止渴式邏輯,正被布殊和某東方領導人反覆挪用,堪稱英雄所見,一時瑜亮。

2003年11月12日星期三

沙特恐怖襲擊統戰激進教士

蓋達血洗沙特平民區,既不避忌在回教齋戒月大開殺戒,亦不惜以婦孺為對象,被認為是兵行險着。為人忽略的是,襲擊不單製造了恐怖,更是通過威迫利誘雙重手段,來統戰沙特的激進回教領袖。

蓋達以回教原教旨主義為主導思想,而原教旨主義的興起,則源自教徒對沙特王室在海灣戰爭容許美國駐軍聖城這一「邪惡」舉動的嘩然。早於1991和92年,原教旨領袖便曾向沙特國王法赫德遞交《請願書》和《勸告備忘錄》,以求對政權進行和平演變。其主張處處以與現代化相對的「再伊斯蘭化」為中心,但真正得人心的卻是兩大訴求:反西化、反腐敗。和平演變失敗後,原教旨主義自我武裝,雖然手段有別,但目的則一。

吊詭的是,沙特的當權教士溫赫比主義(Wahhabism)原來就是回教的激進派、原教旨主義的鼻祖,甚至塔利班也是巴基斯坦「溫赫比培訓大學」的高足,理應是蓋達同路人。他們在過去十年,卻一直支持沙特王室鎮壓原教旨主義,甚至發出稱為fatwa的宗教指示宣布蓋達為異端。這固然與溫赫比與沙特王室結盟兩世紀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原教旨的反腐敗主張,已直接影響當權教士的既得利益,因此溫赫比教長只能與腐敗而親西方的王室,結成不神聖利益同盟。

這次蓋達襲擊,對溫赫比教士便有雙重啟示:他們要是繼續與沙特政權合作,則會在恐怖襲擊中玉石俱焚,此為「威迫」。襲擊以無辜回教婦孺為對象,反映原教旨主義已放棄「體察民情」的文宣,當權教士「剝削人民」和蓋達「殘殺人民」都已成為為達到「再伊斯蘭化」這崇高目的的「必要之惡」,無形中減輕了對溫赫比作風腐敗的壓力,此為「利誘」。以武力高高舉起反西方主義,卻把另一手的反腐敗輕輕放下,堪稱一種富蓋達特色的統戰策略。

2003年11月5日星期三

車路士班主陷俄國政治危機

俄羅斯石油大亨艾巴莫域購入英超球隊車路士,戲劇性引進基斯普、華朗、梅杜等世界級球星,卻更戲劇性地被俄國國會控訴「合謀以賤價購入國營石油」,連累車路士也陷入危機。

艾巴莫域是經濟學的崎型富豪,由90年代的俄羅斯轉型政治產生。「轉型」是指俄國私有化在蘇聯末期開始放任自流,政府卻未有相應制度監管,政制改革比經濟改革慢上一步。與此同時,政黨政治亦發展兒戲,曾經滄海的大黨自由民主黨、「俄羅斯是我家」等均面臨泡沫化,對經濟政制都不能制衡,步伐比政制改革再慢一步。

在「經濟──政制」、「政制──政黨」發展的雙重落差下,主導俄國的只能是步伐最快的私有化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金融工業寡頭集團。成為既得利益者,則必須與轉型期的政府官僚和政黨高層結合,令俄國政治完全被上述利益共同體壟斷。艾巴莫域的西伯利亞石油,原來是蘇聯時代的一級國家資產,只能通過共同體「內部運作」,才能賤價轉為個人資產,再與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尤科斯石油合併

然而普京上台後,雖然對葉利欽畢恭畢敬,但汲取了俄羅斯金融風暴的教訓,已傾向於重新國有化,其KGB嫡系則成立了倡廉調查隊,7月通過新政黨法後,其肅貪盟友統一黨勢將成為國會杜馬第一大黨。這是一個漸進而心照不宣的「非葉利欽運動」,宣告俄國轉型期面臨終結。

收購車路士,其實是艾巴莫域的個人再轉型。當時他發表了一番宿命哲學,指「俄國有很多年輕富豪,但往往英年早逝」,所以只在乎曾經擁有。「英年早逝」,不但指物質的生命,也暗指政治和經濟的人生。形勢比人強,只要統一黨在12月7日國會選舉大勝,無論是馬基維利的權謀哲學,還是車路士球星馬基里尼,都難以令艾巴莫域徹底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