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6日星期日

滅頂的故事

【咫尺地球】假如北京天壇忽然被炸去頂部,中國憤青會出現什麼反應﹖假如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被焚,天主教徒又會怎演繹陰謀﹖「文化遺產滅頂現象」在歷史常發生,且是挑起仇恨的最佳途徑。

希臘名勝巴特農神殿頂部就曾遭滅頂之災。土耳其中世紀佔領希臘後,當地原來已伊斯蘭化,並沒有明顯的「文明衝突」痕迹。直到1687年,威尼斯軍隊入侵雅典,伊斯蘭守軍居然以神殿存放火藥,不幸發生意外,轟然一響,原來保存完好的遺蹟,變成今日七零八落的殘陣。這令西方學者極痛心,「巴特農之痛」成為西方人「驅逐伊斯蘭教」的原動力。百多年後,著名英國浪漫詩人拜倫自願參加從穆斯林手上「光復希臘」的遠征,病死戰場,死前還要專門到巴特農神殿刻字,就是滅頂現象的後遺症。

金頂清真寺與最後伊瑪目

數日前伊拉克「金頂清真寺」也遭同類滅頂之災。清真寺名為阿斯卡里寺,整個頂部和兩座宣福塔都由金板砌成,顏色的烘托效果和土耳其的「藍色清真寺」齊名,單論景觀也是世界級古蹟。但它還是什葉派聖地,內奉第10世伊瑪目阿里‧哈迪(Ali al-Hadi)和第11世伊瑪目哈桑‧阿斯卡里(Hassan al-Askari)的墳墓,他們都被當權派終身軟禁和毒殺致死。「伊瑪目」(Imam)是什葉派最高宗教領袖,但現在的領袖已不能用這頭銜(相反遜尼派長老依然俗稱伊瑪目)。這是因為什葉派相信他們的首11位伊瑪目都被人所害,不得善終,第 12位伊瑪目誕生後,真神將他收藏起來,直到最後審判,才會重現人間。金頂清真寺不但有象徵意義,還有讓伊瑪目回歸時引路的實用價值。

問題是「別有用心的人企圖挑起內戰」,並不能掩飾當局保衛聖地的疏忽。有如此用心的人,自然也想過向其他聖地埋手。只有在伊拉克才能成功,自因當地保安不設防﹔甚至在薩達姆時代,聖地也比現在安全。於是,伊拉克人再次確認美國為伊拉克帶來新生的承諾未能兌現,援助未用得其所,也發現當權什葉派居然未盡力保護聖地,因為一個大學圖書館的感應器就可防止這次恐襲。由於伊拉克沒有公信力的調查當局,可為事件提供權威答案,於是什葉派各派武裝分子有了藉口自行獵巫,也有了藉口爭取更大權力。遜尼派、西方人和什葉派的「內奸」,會同時成為嫌疑人物。

美國正調查可能的受益人,以「推斷」幕後黑手。事實上,恐怖主義除直接幹掉目標人物、通過殺人製造恐怖來傳遞信息這兩道公式,還有更小規模的組織也足以策劃的第三公式﹕沒佈局,不計較短期誰家得益,也不全是為了營造恐怖,只為了製造混沌,再因勢利導地走下一步。伊拉克境內聖地眾多,再炸一個,就算不出現內戰,也必然涉及權力重新分贓。

恐怖主義第三公式﹕不問短期利益

什葉派是伊拉克主流派系,但當家作主的欲望未得到全面滿足,千年來被迫害情結正尋找宣泄,這正是炸毁聖地所希望釋放的能量。伊拉克戰爭時,一名當地青年化名 Salam Pax,天天寫網上日誌(Blog),大受歡迎,現日誌已結集成書。他的母親是什葉派教徒,他本人亦曾記載當代什葉派教徒如何紀念阿舒拉節(Ashura ),有相當參考價值﹕

「成群哀悼者會繞行卡爾巴拉遊行,一路上的群眾從恐怖的自虐者(一群用鞭抽打己背的人)到唱詩歌的學生團體及莊嚴的律師都有……在民宅和清真寺,你會看到成群男女邊聽老伊瑪目遇害的故事,邊捶胸頓足哭泣……伊瑪目遇害的情節以真人戲劇方式上映,一直演到今天……這齣戲的結尾通常都是一群人丟石頭追趕這兇手,直到他躲到一間房子為止。」什葉派如此紀念節日,反映他們從未忘卻逼害歷史。當象徵變現實,他們又會用哪種眼光望向被滅頂的金頂清真寺﹖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2006年2月18日星期六

英美兩種「三位一體Spin-doctor」對香港的啟示

【咫尺地球】劉細良加入香港中央政策組(CPU)後,各方評論相信他除了協助政府智庫的政策研究,也會承擔spin-doctor的角色。同類角色雖承襲自英美,但他們的建制身分和CPU不盡相同。

英國首相策略組與「英式三位一體」

英國實行內閣制,設「內閣辦公室」,由公務員組成。每位內閣成員(包括首相) 有他們的「私人辦公室」,室內是私人親信。首相要商討民望下降、連任大計、種種醜惡政治,會與親信商討,也會與黨的顧問商討,但不應找內閣辦公室的公務員。

內閣辦公室以下有一「首相策略組」(Prime Minister Strategic Unit,PMSU)。據官方介紹,這是香港CPU的對口單位,雙方也有直線聯繫。PMSU在02年才成立,究竟在英國政治發揮什麼角色,目前還未能定論。但單從其局長柯立芝(Stephen Aldridge)的介紹,我們可發現它和CPU的兩大結構性差異。

首先PMSU所有人員的任命都是公務員,沒有「政治任命首席顧問和主要顧問」這回事。理論上,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上台,PMSU都是同一批人,這就先天杜絕了他們和首相私人辦公室混淆的可能。PMSU開宗明義負責專業分析各部門方案的優劣,根據政府的施政方針,研究出相應的具體政策。換言之首相可提教育改革方向,教育官員負責執行,PMSU則因應既定方向、就執行內容提出政策和立法建議,並審核教育官員的執行效率。

因PMSU承擔技術性角色,這造成了它和CPU 的另一差異﹕絕大多數政策報告都是由職員進行。PMSU有兩名從各大院校乃至各國獵頭的人力資源主任,負責招募近百全職研究員,從事in-house研究。相反CPU的研究報告則以外批合約承包為主,這涉及外間常質疑的利益輸送問題。假如中標人來來去去是自己人,與最高領袖的關係難免瓜田李下,公信力亦難免成疑。

CPU內部分成政治任命、空降的公務員AO和小量專職研究員。這是三種視野、三種利益。PMSU的所有官員卻是「三位一體」﹕長期擔任研究、不涉具體政治的非借調性公務員。

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與「美式三位一體」


港人更熟悉的是美式spin-doctor,那是另一個CPU模式以外的架構。美國行總統制,內閣和立法機關脫鉤,總統就算在內閣辦公室設立一個 PMSU型機關,也不可能提供一條辮服務,因國會也有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方向。近年美國總統的靈魂,已由國務院變成總統行政辦公室(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EOP)。

EOP是總統私人班子,僱員千計,副總統有一個冗員更多的副總統行政辦公室(EOVP)。他們的任命毋須國會同意,成為事實上的另一個政府,像封建王朝自成體系的「內廷」,影響力隨着當事人的作風而忽高忽低。EOP頭目稱為白宮幕僚長,名義上是總統助理,協助安排日程、草擬施政、承擔涉及機密情報的幕後操控。但他更是政府的總負責人、具體的把關高手,同時擁有PMSU形的分析人員、英國首相私人辦公室的幕僚形人員,及EOP本身的龐大行政資源。故 EOP成為另一個極端的「三位一體」﹕涉及具體政治、只為總統服務、在這前提下才進行政策研究和民調的臣僚。和英國spin-doctor或香港航運公司空降政府的家臣都不同,它本身更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既得利益集團。權勢甚大的布殊第一親信副幕僚長羅夫、切尼的幕僚長利比,近年不斷陷入醜聞,常被美國媒體戲稱為真正的正副總統。

無論是「英式三位一體」還是「美式三位一體」,目標都是清晰的,手段都是統一的。「落場踢波」的人,踢進庭園深深深幾許,眾裏尋他千百度,依稀知道龍門和「那人」,都在燈火闌柵處。在這層面,柯立芝、羅夫和利比,無論是黑貓白貓,我們心中有數,相對「我們」,都是幸運的貓。作為劉細良先生的晚輩和友人,筆者衷心祝福他。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2006年2月11日星期六

閱讀先知漫畫事件的反例

【咫尺地球】丹麥二流報章刊登先知漫畫演變成全球穆斯林的反西方示威。「文明衝突」、「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平權政策」一類名詞被重複使用,目的是為事件的必然性解畫。但這次事件絕非必然,同類情形其實不斷出現。以下反案沒引發同類爆炸,自然各有前因。

反例1﹕葛培理兒子失言

以「侮辱伊斯蘭」來說,這批漫畫絕對比不少美國要人近年「失言」的程度為輕。如被升上神壇的葛培理,有一名「敢言」的兒子富蘭克林接班,他也是布殊就職典禮的官方領禱人。九一一後富蘭克林稱伊斯蘭是一個「非常邪惡的宗教」,穆斯林信奉「另一個神」(暗指魔鬼或敵基督),號召美國用大殺傷武器「毁滅」敵人,後又在復活節以勝利者姿態走到伊拉克傳教勞軍。但富蘭克林的政治宗教背景,反成了他的保護傘,他的言論可被理解為「個別宗教派系的個別人士意見」,這類意見千年來穆斯林早已司空見慣。丹麥漫畫沒有宗教的保護,貌似玩笑,反更易被穆斯林理解為西方社會的集體偏見。

反例2﹕兒童漫畫的先知像

這次爭議涉及伊斯蘭教不能畫穆罕默德像的禁忌。世界各地的兒童教科書其實每日都在犯禁,筆者幼時就曾讀過香港出版的世界名人漫畫,不但穆罕默德面部表情豐富,行為話語還相當人性化。英國歷史讀物常談十字軍,偶爾也會「過分形象化」地演繹伊斯蘭意象。凡此種種都相當政治不正確,卻被按下不表,原因之一是它們懂得以同樣方式同步描繪基督教或西方人物,有客觀的平衡效果。丹麥編輯聲稱從前有大量醜化美國的漫畫,故現在才畫畫穆斯林「開玩笑」,但時序並非同步,出處也相異,予人「反擊」而不是平衡的感覺。編輯的說詞,也就顯得欲蓋彌彰。

反例3﹕互聯網人像合成圖檔

近年網上流傳大量諷刺圖檔,涉及國家和宗教圖騰,讀者可能比這批漫畫更多。如有反戰人士製作自由女神凶神惡煞地說「你不要問問題」的圖像,諷刺美國攻伊﹔ 有森姆大叔打扮的布殊豎起中指問候敵人﹔更有廣告引用經典的「make love, not war」,以兩個性交中的裸男為主角,飾演「1號」的是拉丹,在下面的「0號」是布殊。丹麥報章稱少有拉丹漫畫,這自然不是事實,最著名的合成檔曾醜化他為電影《凸務之王》的「邪惡博士」,將他的助手扎瓦希里變成「邪惡博士」的複製小人。因這些圖像的流傳渠道並非傳統主流傳媒,互聯網缺乏單一監控規條、單一負責人,這些爭議漫畫無論有多少人光明正大地看過,也不能成為理想的爭議對象。故這次示威一大關鍵其實是西方傳媒和它們象徵的信息霸權,就像弱勢社群爭取傳媒的語言正確運動一樣﹔究竟有多少人被傷害,從來不是重點。

反例4﹕斬首片段的令人不安

西方大報轉載漫畫時下了一些註釋,聲稱是「痛苦的決定」,但為了言論自由才決定讓更多人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絕不代表本報立場」。但這些決定,與其他決定並列,卻「並」出新問題。問題是每當半島台發放拉丹或扎瓦希里的錄像講話,華府都會建議傳媒不要「完全」報道,擔心內有暗語。扎卡維把人質斬首的片段不為西方正面刊登,論據則是基於人道立場,「免令觀眾不安」。由此邏輯推論,西方傳媒認為先知漫畫激起穆斯林反感的嚴重性,不及斬首片段激起受害人親友不安的嚴重性﹔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又不及播放拉丹講話。這兩個立論大概連西方傳媒編輯也不一定有察覺,但內裏隱隱涉及對穆斯林潛能量的輕視,在不尊重其他文化時,又犯了低估別人的 patronizing毛病,結果就協助了穆斯林的大規模動員。可見漫畫爭議雖源自不起眼的小事,但也是眾多元素共同發酵而成,不易被隨便複製。因無知而畫了穆罕默德像的香港漫畫似可放心,但改版時還是一併改了吧﹗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2006年2月5日星期日

「迷你台獨」國際關係篇

【咫尺地球】台灣陳水扁總統忽然宣布「考慮」廢除國統綱領,重新引發關於兩岸統一的辯論。這場辯論的假設,通常是台灣全體能否宣布獨立的理據,一方高呼國土不容分裂,一方則訴諸民意選擇。但根據國際關係理論,台灣可鑽的空間其實還有很多,北京也需與時並進,才不會被殺個措手不及。

南非「班圖斯坦」對《脫華論》的啟示

1976 年南非白人種族隔離政權推出「班圖斯坦」(Bantustan)計劃,聲稱讓境內的黑人「班圖」(人民)自我建國獨立。不久南非就撥出一堆零碎土地,成立 10個黑人自治區,將境內的剩餘人口推到那裏,再讓其中4區獨立建國,分別稱為Transkei、Venda、Bophuthatswana和 Ciskei。在南非官方檔案中,4國地位和美英法蘇等完全一樣。凡是南非不喜歡的國民都變成4國國民,毋須再成南非政府的負累。

這段往事對我們雖陌生,卻和一些台獨理論暗合。近年台灣出版了多套「台灣新文化運動叢書」,有一本叫《脫華論》。「理論」最早由王育德在1983年提出,漸演化成台獨綱領其中一個基礎。內裏一個提議是讓「台灣人民」在台灣建立「台灣國」,讓「不願獨立的中國人」走到金門馬祖,維持他們的中華民國,就像南非白人政權流放黑人到4個「獨立國」一樣,搞多一個「金馬國」。作者並非提議所有台灣政府目前控制的土地一起獨立,而是鼓吹一種部分獨立,他聲稱參考的是大馬和新加坡分家,認為李光耀是領導「不願獨立的華人」走到新加坡(這自然是穿鑿附會)。無論如何,「大獨之下的小獨」對國際社會來說,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另類功能

兩年前台灣副總統呂秀蓮「一時」失言傷害了本土原住民感情,原住民領袖發起遊行,警告考慮「獨立建國」,後來自然不了了之。但假如台北真讓原住民在台灣島內建立哪怕只有 1000國民的「阿里山國」,這對北京來說應已是分裂國土。但對台灣來說,卻完全可解釋為境內民族主義的自發行為,因台灣實行民主政體,只要境內有人要脫離中華民國,又獲台灣立法院認可,即使台灣當局真心希望捍衛國土完整,也可辯稱「不能強留人家」。屆時可出現如此局面﹕台灣政府依然「聲稱」以統一為目標,但是境內少數原住民老是要脫離台北搞獨立,台灣在民主原則下只好承認後者獨立,並與之建交。與台灣有邦交的國家也紛紛和「阿里山國」建交。只要國家出台,它可擴張土地、可接受來自中華民國的移民,一切也就變成可能。

面對此情况,北京技術上不可能以武力取締阿里山獨立。若以台灣當局「捍衛國土」不力為名加罪,將難獲國際支持,因台灣當局會辯稱確沒打算「片面改變兩岸現狀」,沒違背「四不一沒有」,可依然將國統綱領高高舉起。何况「中華民國」其實近年已「修正」了版圖,包括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要是它自願放棄境內一座山,像意大利容許境內的梵蒂岡以1000人口正式建國(當然那是特例),或像近年放棄釣魚台主權一樣,邏輯上,這和搞台獨似乎扯不上邊。

凡此種種都令一些台獨理論家相信安排「分別獨立」的劇本,會是曲線台獨的低風險新猷。這裏涉及大量複雜理論問題,而目前北京對台政策並未能完全照顧。上述說的目前是狂想,但觀乎陳水扁政權的創意無限,北京防微杜漸杜騎呢,也不全是杞人憂天。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