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5日星期六

湯加的中國經濟意象

繼所羅門群島四月排華暴動後,另一太平洋島國湯加又發生騷亂,雖然表面導火線與民主進程有關,但華人還是成為受害人。不少評論相信華商對當地經濟的支配令他們被歧視,也有人認為中式政體成了湯加王室抗拒民主化的樣板,令激進青年恨屋也及烏。其實當中國經濟影響擴至太平洋、湯加一類小國青年又受現代教育,就是當地沒有華僑、中國全面民主,島國的反華意識亦不一定終止。

湯加公主的衛星業務

湯加是太平洋唯一從未被完全殖民的島國,1970年完全獨立,王室成員以肥胖馳名,雖然政體是君主立憲,但國王的獨裁權力從未受監察。在這個人口只有十一萬、就像大型香港屋村的微型國家,王室成了經濟寡頭,控制全國經濟命脈,幾乎所有公司都是國王私人產業。

中國捲入當地內政,源自湯加薩洛特公主(Princess Salote)的衛星業務。事實上,湯加原是台灣盟友,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後,各國爭相與台北割蓆,湯加卻反其道而行,在1972年和台北建交。現任國王圖普五世(George Tupou V)擔任王儲兼外交部長時,和台北過從甚密,直到前任國王在1998年將外交權交予小王子,湯加才忽然和北京建交。據坎特伯雷大學政治學者軒達臣(John Henderson)研究,上述決定是因為薩洛特公主的衛星業務需開拓中國市場,王儲又和台北關係太好,所以才讓小王子下手。公主聲稱和北京建交的原因是「協助傳教士進入中國」,這簡直連她自己也不可能相信。自此中國就和湯加王室的「家族國營生意」連在一起,這對北京來說自然不過,但它卻不自覺扮演了一如美國對拉丁美洲獨裁政權的信託人角色。

樂施會眼中的湯加入世

2005年,湯加成為第150個加入世貿的國家,這是王室的喜訊,因為入世是其家族生意(如手提電話、洋酒、航空)「國際化」的重要程序。然而不少NGO 認為湯加入世是發展中國家被嚴重剝削的超級實例,特別是湯加王室同意對所有進口貨品徵收低於20%關稅,開放電訊、醫療、教育市場,放棄發展工業,被樂施會一類組織評為「史上最差劣」的入世協議,擔心貧民的社會福利會大受影響。

在入世談判過程中,湯加王室和人民的貧富對立愈趨明顯,發達國家自然明白是什麼回事,漁人也自然得利。不少發展中國家曾期望中國入世後,當明白第三世界入世的艱難,會作出一些它們眼中的「仗義執言」。然而北京除了高調恭喜湯加胖王,就是以「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扮演西方定義的「盡責經濟大國」,順道鞏固中湯邦交。對湯加國民而言,這卻成了「不盡責」的表現。

總之太平洋島國的排華潮並非偶發事件、也不是華僑和土著內爭,而是國際政經的結構性問題,可能比湯加國王的結構性身形問題更無可救藥。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6年11月18日星期六

民主黨「大勝」的背後:利伯曼和查費爾的故事

美國中期選舉過後,鷹派圖騰拉姆斯菲爾德終於下台,各國形容為「美國變天」,一廂情願寄望「後布殊」時代到來,也一廂情願寄望民主黨兩年後贏得總統大選。不過,當我們閱讀民主黨「大勝」,當發現這結果無疑是美國兩黨鐘擺效應的顯示、反映選民求變,卻不代表布殊這些年來大力推廣的新保守主義不受歡迎,反而可能加速民主黨「新保守化」。

戈爾前副總統拍檔退黨當選

其中一個具啟發性的例子是康涅迪格州參議員選舉。筆者當年留學身處該東岸州份,多少明白當地居民視民主黨人利伯曼(Joe Lieberman)為萬年領袖,就像甘迺迪家族在麻省的地位無可動搖。利伯曼1989年開始當選參議員,2000年獲戈爾選為副總統拍檔,成為第一位競選副總統的猶太人,搶去不少傳統支持共和黨的猶太票。

近年他的立場和共和黨愈走愈近,包括投票支持耶魯同窗布殊攻打伊拉克,以及認可新保守主義的基本道德和市場立場,更不用說身為猶太人要挺以色列到底,雖然依舊對環保一類共和黨忽略的議題窮追猛打,但已被視為布殊隱形盟友,因此在今年康州民主黨初選被當作叛徒,失去黨提名資格。此後他退黨以獨立身份參選,擊敗兩大黨候選人連任,其中共和黨候選人只有10%選票,反映傳統共和黨支持者都改投利伯曼,共和黨重量級大老包括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前眾議院議長金里奇、新保守主義精神教父布克萊等群起支持他,不少民主黨人也不介意他的叛離和新保守傾向——只要他不是共和黨員就好。

羅德島「共皮民心」參議員連任失敗

另一標誌性選舉出現在另一東岸重鎮羅德島。該州現任參議員共和黨的查菲(Lincoln Chafee)屬黨內自由派,貧苦出身,支持由墮胎到平權政策的非新保守教條,被視為「共皮民心」。這次他連任失敗,被民主黨保守派挑戰者懷特豪斯(Sheldon Whitehouse)取代,後者初選時面對走激進民粹反戰路線的對手希勒(Carl Sheeler),已顯示其右傾的一面。如此結果,反映選民並不真正在乎候選人的具體傾向,只相信共和黨當權已久,是時候推倒重來,否則就造就長期霸權。難怪查菲敗選後表示考慮退出共和黨,更聲稱民主黨得勝是「好事」。

不少民主黨智庫近年鼓吹檢討策略,提議傚法共和黨爭奪宗教道德高地,因為民主黨原來就代表耶教正統,而新保守主義已成為美國國教,只能向右走才能和對手一較高下。事實上,民主黨掌控兩院可以是一大危機,因他們為了維持並不充裕的優勢,很可能被黨內右派牽着走;反而要是保持在野身份,就沒有這樣的包袱。到了 2008年,很可能兩黨的官方路線會出奇地相似,屆時選民對共和黨的厭惡業已消減,民主黨要是還沒有發展出獨特的意識形態,無論是誰當選總統,都不見得會走和布殊截然不同的路。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6年11月11日星期六

埃及恐怖盲俠與9/11前後傳(下)

上周我們談及埃及恐怖盲俠拉赫曼與蓋達的政變。其實他之所以一度比拉登更恐怖,除了他的宗教背景,還因為他有在美國本土活動的潛能。

9/11前傳:美國獨立日大襲擊?

蘇聯撤出阿富汗後,拉赫曼輾轉來到北美,極富野心地強化蓋達美國支部。在西半球,他就是「聖戰」最高領導,受不少清真寺教眾盲目支持。大概因為他是中情局舊部,華府雖然明白其反美意識,但還是「念舊」地准許盲俠入境(另一說法是美國甕中捉鱉,但觀乎當時克林頓的外交,不似有如此遠見)。

我們熟悉的9/11早在1993年已有前科:當時是以汽車炸彈襲擊世貿大樓地面數層,幕後黑手正是拉赫曼。襲擊成功後,拉赫曼策劃了鮮為人知但更大手筆的美國獨立日大戰,計劃同時向華盛頓五大地標發動恐怖襲擊,包括聯合國總部、聯邦調查局總部、以及交通三大樞紐林肯隧道、荷蘭隧道和華盛頓大橋。一切就緒,拉赫曼卻在6月被捕,被判終身監禁,目前依然服役,多次以停止服食糖尿病藥、進食m&m朱古力諸如此類的把戲來「激勵反美士氣」,還通過左翼律師對外發號施令,包括號召穆斯林殺光猶太人云云。整個獨立日計劃的基本元素,例如同步襲擊、戲劇效果、恐慌計算,都為日後的蓋達代表作埋下了伏筆。拉登成功在美國本土策劃9/11,拉赫曼的網絡居功至偉。

拯救盲俠運動:埃及幫架空拉登?

不久埃及幫另一巨頭扎瓦希里解散自己的派系埃及伊斯蘭聖戰,全面和蓋達整合,成為拉登頭號助手和組織發言人。這固然可以說是拉登的成功,但何嘗不可以看作是埃及幫挾持蓋達?盲俠嫡系伊斯蘭教團則有萬多人拒絕加入,對拉登拒絕營救拉赫曼相當不滿,情願分道揚鑣,開始返回在地化原狀,只搞針對埃及的恐怖襲擊,特別要打擊旅遊業,以圖換取埃及政府向美國施壓。死了五十多名外國遊客的樂蜀大屠殺就是教團營救盲俠的最大手筆,日後開羅政府都要動用軍隊護送遊客參觀古文明。

今天拉登生死成疑、扎瓦希里則不斷出鏡,假如他能夠和盲俠嫡系搞好關係,遙奉獄中的拉赫曼為精神領袖,其實完全有資格自立門戶,將蓋達據為埃及人己有。蓋達網絡無論缺了誰也不要緊,埃及幫集體出走卻可以致命,因為他們掌握了組織最基本建設,必要時還可以和兄弟會融和。扎卡維死後,繼任所謂蓋達伊拉克支部領袖的穆哈吉爾(Abu Hamza al-Muhajer)又是埃及人,也是瓦扎希里的埃及伊斯蘭聖戰舊部。他改變了扎卡維的游擊戰略,只號召下屬綁架在伊拉克的西方承包商,目的就是要美國釋放盲俠,反映埃及幫的影響已愈趨明顯,令「顯赫一時」的蓋達跨國公司可能打回各自為戰的原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拉赫曼固然是恐怖元老,但難道不可能成為蓋達分裂的靈魂?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6年11月4日星期六

埃及恐怖盲俠 與蓋達分裂政變(上)

今年是埃及樂蜀恐怖屠殺9周年。大概我們對慘劇已經淡忘,所以更應回顧幕後黑手、曾名列美國頭號敵人的「埃及盲俠」拉赫曼(Omar Abdel Rahman)的故事。雖然他今天身陷牢獄,但以其曾經滄海的輝煌履歷和群眾基礎,不但可能東山再起,甚至可能成為蓋達分裂的催化劑,對此評論員不可不察。

「埃及幫」的歷史淵源

蓋達自稱是「國際跨國組織」,成員理應不受國界限制,只為伊斯蘭原教旨理念大業服務。就是以斬首成名伊拉克的扎卡維,正如本欄多次介紹,都不過是一個約旦小派別的領袖,因為受美國吹捧,才被拉登順道委任為「蓋達伊拉克教長」。他的死對蓋達毫無影響,就是他當年率眾自立門戶,也組不成「約旦幫」或「伊拉克幫」,不能獨成氣候。

「埃及幫」在蓋達、乃至整個恐怖體系,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地位。早在大半世紀前,埃及伊斯蘭理論家庫特卜(Sayyid Qutb)就被視為原教旨主義理論先驅,後來被埃及政府處決,成為殉道烈士,身價被愈抬愈高。他的意識形態盟友哈桑班納(Hassan al-Banna)於1928年在埃及創立伊斯蘭世界首個現代網絡﹕穆斯林兄弟會,企圖通過建立慈善社會福利網的方式,推廣伊斯蘭「最純正」版本,繼而影響政局,乃至奪取政權。正是因為兄弟會有此企圖,它在埃及獨立後受到阿拉伯民族主義政府打壓,不少領袖被囚禁、被處決,激進成員轉型為廣義的恐怖份子,而且網絡愈播愈廣,整個伊斯蘭世界都出現了支部。在近代埃及,兩個最著名的恐怖組織也是源自兄弟會,一個是「埃及聖戰組織」,領袖名叫扎瓦希里,是目前蓋達二號人物﹔另一個是「伊斯蘭教團」,領袖就是雙目失明的教士拉赫曼。

拉赫曼與「蓋達第一政變」

拉赫曼和拉登輩份相當,因為涉嫌暗殺埃及總統薩達特,而走到阿富汗參加抗蘇聖戰,並在那裡和今日的蓋達高層互相認識,結成知己。自此拉登逐步放棄了自己的沙特阿拉伯血緣,受到拉赫曼和扎瓦希里為首的「埃及幫」影響,開始產生抗蘇以外的全球野心。蓋達前身原來稱為「阿富汗服務局」(MKK),是由拉登的精神導師亞森長老(Abdullah Azzam)一手創立,目的是建立自救的穆斯林網絡,希望在蘇聯撤軍後化網絡為實體,由阿富汗、巴基斯坦開始,慢慢建立正式的政權根據地,恢復古老的阿拉伯哈里發帝國。

但負責組織籌款的拉赫曼一直和美國中央情報局關係密切,在北美各地有廣泛聯繫,比導師更有「國際視野」,希望更快可以出現針對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於是 MKK出現嚴重路線分裂,最後埃及幫大勝,亞森長老及其家人在1989年前後分別被暗殺,外間相信是拉登在埃及幫支持下發動的同室操戈慘劇,自此現代蓋達正式登場,這就是拉登和埃及幫全面結盟的開端,也是蓋達分裂隱患的開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