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魔盜王》與西印度公司

【咫尺地球】在電影《加勒比海盜》系列,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扮演奸角,本欄曾談及它作為當代非國家個體(NSA)先驅的歷史地位。然而以東印度公司管理西印度群島,只是電影的借題發揮。加勒比海只有知名度較低的「西印度公司」,不但與東印度公司毫無關係,甚至不屬於英國,猶如不能改稱《魔盜王》主角Johnny Depp為Johnny Deep。今日加勒比海的政治格局正在改變,卻是西印度公司的遺產之一。

東印度公司Vs西印度公司

史上曾出現的東印度公司除了來自英國,法國 、荷蘭、瑞典、丹麥等國都有同類出品,目的都是通過商業模式進行殖民擴張,主要活動範圍在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後來有些公司隨着本國勢力挫敗而消失,英、荷兩國的東印度公司則成為印度和印尼的實質管治者,直到被國會直接取締。英國東印度公司雖然霸道,但一直沒有染指西半球,東、西之分當時以好望角為界。這是因為英國政府不願意和西半球的殖民力量進行零和式競爭(它在加勒比海的屬地不少都是靠講數、妥協弄來),而且西印度貿易以非洲到美洲的一條龍黑奴買賣為主,英國較早提倡人權,並不願以公開委託方式進行這種買賣。因此西印度公司史上只有三家,分別來自法國、瑞典和荷蘭,沒有英國份兒。

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的08大限

黑奴貿易變成非法後,西印度公司紛紛破產,它們的屬土移交至政府,包括荷蘭公司作為黑奴集散地的安的列斯群島(Antilles)。這群島的政治地位十分特別﹕公司解散後,群島六大島嶼結成聯邦,成為荷蘭殖民地,後來又升格為自治國,變成荷蘭兩大組成單位之一。問題是當公司業務不復存在,安的列斯群島也就失去向心力,加上荷蘭國力下滑,這群島嶼之間相互不和,又受到由強國(如英美)和鄰國(如委內瑞拉)拉攏。因此安的列斯的自主性一向較大,各島都有自己議程,就像公司有自己的方向。近年群島發現油田,它的低稅率政策和通用於荷蘭的部分稅務協定,也令它成了毒品、軍火等灰色貿易的熱門中介站,島嶼命脈已不能完全受荷蘭控制,阿姆斯特丹政府也只能睜一眼閉一眼含混過去。

當群島以半NSA方式運作,群島最繁榮的阿魯巴島率先在86年脫離母體,成為與群島同級的自治國﹔它不選擇完全獨立,就是害怕完全落入不同公司和幫派手中。2000年開始,安的列斯剩下的五個島嶼也紛紛進行公投,結果主島庫拉科(Curacao)和面積只有三分一個香港島大的聖馬田(St. Maarten)決定效法阿魯巴、成為自治國,剩下三島則結成「王國列島」,變成荷蘭直接管治的特別行政區,最大差別在於前者幾乎一切獨立自主,相當可能加入結構類似東盟的「東加勒比海組織」(OECS),後者則變成歐盟一部分和邊境地區(EU-OMR)。這改變將於08年底實施,屆時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將成為歷史。但無論形式如何,真正管理這批島嶼的,已開始變成各式大亨,和300多年前的西印度公司相比,可是殊途同歸呢。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貝隆夫人屍遊記

【咫尺地球】不久前,新聞報道「貝隆夫人被捕」,據說有讀者不知道這個貝隆夫人Isabel是翻版,還以為死人復活。不過Isabel的經歷,確實和麥當娜 扮演的Evita類似:同樣低下階層出身、從事娛樂、因美貌得軍事強人貝隆賞識、染指政治,還做到正牌做不到的事,即獲丈夫提名為副總統;丈夫死後,更扶正總統兩年,成為阿根廷 史上首位女元首。珠玉在前,貝隆選擇Isabel,就是要填補Evita死後的位置,希望再結成一對夢幻組合,但何以事與願違?

「假貝隆夫人」的占卜師

表面上,經濟一團糟令Isabel被軍人趕下台,間接埋下福克蘭戰爭的伏筆。但她在西班牙被捕,並非因為這些,而是被指迫害異己﹕估計她直接下令槍決的人數有1000,學者稱之為「右翼恐怖主義」,可見這案例,和智利皮諾切特下台後被陰乾一樣。不過,這些對民眾似乎都不太重要﹕「假」夫人不得民心的最大原因,還是她寵信一名極右占卜師,逼丈夫委任他為私人秘書,後來變成部長,統領秘密警察,軍隊才感不滿。寡婦遇上占卜、風水,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又一明證。

「假貝隆夫人」下台後,長期在西班牙居留,因為貝隆和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關係極好。貝隆主義因Evita的平民色彩滲入左傾元素,她還懂得濫用國際援助、在國內派糖,但那加強中央集權、取締反對派、使用秘密警察的強硬作風,無疑頗為法西斯。所以貝隆主義在拉丁美洲被當成是左翼民粹,但在歐洲卻被視為納粹餘孽。不少納粹分子隱姓埋名,都首選貝隆治下的阿根廷,甚至有說希特勒沒有死,只是接受了阿根廷提供假身分的一條龍服務。Evita的最大貢獻,就是局部統一左右兩派﹔Isabel卻一味右傾,引發工會大罷工,成為軍方傀儡。新舊對比,可見美貌與智慧並重,並非常態。

超越左右的長青木乃伊

Evita死於1952年,但理論上,親眼看她的容顏還有機會,因為她死後被製成乾屍、保存極好(比毛主席好得多),這全靠當時阿根廷有首屈一指的木乃伊專家。貝隆希望將妻子製成標本可以延續神話,並為她建造紀念堂、自由神像,不過未及建成,自己就被推翻。自此木乃伊被禁展出,但政敵也不敢毁壞,唯有送她到意大利下葬。後來貝隆在70年代再掌權,Evita被重新挖出來,全身上下居然栩栩如生,堪稱真正艷屍。

史載她的屍體曾被政敵割下耳朵和指頭,來驗證是否蠟像﹔又有傳一名運送木乃伊的士兵受不住絕世容顏(她死時才33歲),和屍體發生性行為。這並非不可思議﹕慈禧太后陵墓被盜時,墓主因為口含夜明珠而面容完好,據野史載,士兵也在「好奇」下冒犯過「老佛爺」。貝隆在1974年病逝,Isabel決定將大婆木乃伊抬出來一併瞻仰。那時距Evita 之死已22年,群眾看不出這對夫婦早已時空永隔,就像死人忽然活回來,氣氛相當詭異。現政府將貝隆夫婦埋在深處,深怕那具超越左右的木乃伊借屍還魂,不過今天恐懼Evita的不再是右派,而變成當權的左派了。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7年5月16日星期三

耶魯情色雜誌與新保守主義

【咫尺地球】近日不少人提及美國 學生發行的情色雜誌,包括耶魯大學 的《耶魯性愛周》(Sex Week at Yale, SWAY)。對作為自由主義搖籃的耶魯而言,雜誌出現是自然的事,反而它在2002年才面世,則略為奇怪。和其他學校引證,它們也是踏入21世紀才出現類似姊妹作﹕哈佛 的《氫彈》(H Bomb) 創刊於04年,05年有波士頓大學的《Boink》,06年有哥倫比亞大學的《出路》(Outlet)。

我們那代人留學美國的時候,印象中,這些刊物並不盛行,卻有不少私下流傳的情色指南。昔日同房的「兄弟會」內部通訊,幾乎每頁都是性器官。《SWAY》是同類刊物制度化、企業化、學術化的象徵,對自由主義者來說,其實不是進步、或部分人隔岸觀火形容的「世風日下」,而是一個妥協,也是布殊上台以來,新保守主義正反博弈的又一結果。

內容謹慎客觀 留反擊註腳

當新保守信徒在美國中南部學校大舉推動道德重整運動,他們除了在媒體爭地盤,也推廣復古文化。例如著名的「貞潔舞會」,規定與會青年男女盛裝出席、甚至邀請父母監場,舞後,男的要君子地送女的回家;然後,自己也要回家。前國務卿鮑威爾提醒青年使用安全套,反而被右派同僚批評為「鼓吹婚前性行為」。比較務實的一群,則策劃「再度處女運動」﹕這不是深圳做手術然後騙契爺的電影橋段,而是提倡早訂婚、並鼓勵未婚夫妻在婚前停止性行為,既照顧了實際情况,又達到宣揚價值觀的目的。他們的路線圖,以南向北為目標。

自由主義者的政治妥協

面對競爭,東岸大學集體推出情色雜誌,就不是不謀而合。把校園的半公開情色資訊上升到公眾層級,這是制度的建立﹕自此,學生知道當裸模的市價,書呆子寫後現代主義也有了影響更多讀者的渠道,逐漸地,這成了學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雜誌愈來愈商業化,希望奪取《花花公子》和兄弟會小報之間的地盤,甚至承辦贊助派對,這並非全是野心,而是學生有意以自己的價值,和商業社會結盟。至於內容方面,雜誌的態度是謹慎客觀的,容納了保守宗教人士對婚姻制度的專欄警語;被無限上綱時,總能找到反擊的註腳。

制度權威、商業權威、學術權威這「三權」,原來都是自由主義者的批判對象。換句話說,美國名校情色雜誌以抵抗新保守主義的道德規範為目標,使用的手段,卻是接受新保守主義較易握有話語權的制度、商業、學術規範。其實,也是變相認同了一定規範,而鼓吹道德重整的唯一效果,就是讓「被重整」的一方制度化、堂而皇之地回應。結果,雙方各取所需,雜誌教導學生如何挑選價廉物美的自慰器、以同性戀愛撫為封面、提及美國中南部農場的人禽情慾,都不會成為新聞,雜誌本身則會逐漸流於形式。這是妥協,也是政治。

值得注意的是,布殊是新保守革命最大得益者之一,但他從不干涉女兒參加耶魯天體派對,不會低檔得擺學生上枱,存留了來自同一大學的基本道德。美國新保守主義在東方頗有嫡系傳人,他們的視野和作風,遠遠低於社會可接受的智力底線,甚至不如布殊,令人不安。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7年5月12日星期六

奧巴馬選美國總統惠澤肯尼亞?

【咫尺地球】美國總統大選逐漸熱起來,非洲裔的奧巴馬 在民主黨 走勢凌厲,最亢奮的除了其本土支持者,肯尼亞奧家的左鄰右里也興奮莫名。雖然奧巴馬並不很黑,不會說土語,沒有肯尼亞護照,是典型的美國名校精英教育出品,但他的父親可是純正肯尼亞故事主角,來自窮鄉僻壤、輾轉考入哈佛,被懷疑曾參與五十年代「茅茅運動」,充滿肯尼亞人的集體回憶。作為肯尼亞之子,奧巴馬曾在去年訪問非洲,肯尼亞一站自然最轟動,他也懂得迎合媒體,又是公開驗愛滋、又是號召反貪腐,對肯尼亞沒有多少實質改變,回國後的民望卻變高了不少。「奧巴馬熱」對肯尼亞,究竟有沒有價值?

從當地人的博客和文章可見,似乎肯尼亞人大多並不了解美國制度,以為一旦奧巴馬當選即可獨攬大權,肯尼亞就可以一夜脫貧。他們期望大量美援隨之而來,也要求奧巴馬像其他「海不歸派」一樣,將總統薪金上繳予依然健在的肯尼亞祖母,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假如William Hung之子當選美國總統,而沒有惠澤沙田師奶,對宗族主義者來說,同樣是匪夷所思的。總之,奧巴馬始終要面對祖國知識分子的犬儒質疑,何况他借非洲過橋競選之前,從未聞對祖家有任何關懷。亢奮過後,恐怕肯美雙邊關係不但不會熱起來,反而可能走進期許失衡的低谷。

「戈爾式落選」更符合肯尼亞同胞利益

當年若望保祿二世成為教宗,波蘭天翻地覆;奧巴馬無論當選與否,對肯尼亞的衝擊可能同樣深遠,不過漁人也可能得利。假如他保持對祖家的抽離,最能獲益的,據當地學者預測,可能是奧家所屬的肯尼亞第三大族「撈族」(Luo)。肯尼亞立國以來,佔人口多數的吉庫尤人(Kikuyu)壟斷政壇,直到奧巴馬在美國冒起,撈人也覺得翻身機會已來臨。他們的領袖奧迪加(Raila Odinga)自稱是「奧巴馬弟兄」,將參與今年年底的肯尼亞總統大選,呼籲美肯兩國選民合投「奧奧配」,更將人工合成的「奧奧合照」印成海報。也就是說,奧巴馬可能被迫捲入肯尼亞的內部撕裂。

假如他願意介入肯尼亞內政,反對部落主義,鼓吹全國融合,主動以超然身分授權友好調解各族糾紛,其實,足以成為整合全國的圖騰。這大概是不少肯尼亞精英的盼望。但在競選期間和總統任內,這種盼望都是不設實際的,因為它不能為奧巴馬爭得一張選票,還可能予美國選民有「雙重效忠」的負面感覺。所以,為肯尼亞利益而言,肯尼亞人應向各自的神祈禱,祝願奧巴馬在美國大選出盡風頭、然後像戈爾那樣「險敗」,大徹大悟,離開塘水滾塘魚的政壇,改為地球普世價值服務,走到包括肯尼亞在內的世界各國,以美國「大熔爐」經驗,示範推動「去部落主義」。否則他真的當選美國總統,不能在非洲政策有突破建樹,反而動輒被祖家政客騎劫,只會令空歡喜的肯尼亞人更憤世嫉俗。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聖盧西亞之後的聖多美﹕台灣外交最後一戰?

【咫尺地球】台灣本周宣布跟加勒比海島國聖盧西亞復交,成為行政院長蘇貞昌的競選政績,總算是近年台灣斷交潮的迴光返照。可惜台灣外交重量不重質,並未注視已建交的西非袖珍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近年成了國際新貴,檔次遠非什麼圖瓦魯、伯利茲、聖雲仙、聖吉斯納域斯等「水扁之友」可比。除了梵蒂岡 ,台灣邦交國應數它最有價值。

八國斷交後迴光反照

目前台灣在非洲只有5個「友邦」,其實90年代初還有10個,只是近10年流失了8個﹕萊索托、尼日爾、南非、中非、幾內亞比紹、利比里亞、塞內加爾、乍德。這些國家部分分量十足,例如非洲領袖南非、美國捧出來的西非反恐二哥塞內加爾、石油大國乍德、史上首個非洲共和國利比里亞,都有不同外交價值。台灣現在只有從未與北京建交的窮國馬拉維和斯威士蘭,以及近年爭取過來的岡比亞和布基納法索,它們之間不能構成整體,是純粹的金元外交產品。

聖多美人口只有十多萬,面積小於香港,原來也是北京邦交國, 97年投向台北時也是援助掛帥,兩國幾乎沒有直接貿易。除了派錢,台灣也有派醫療人員到聖多美,不少義工自願到那裏建設,寫下的半官方博客圖文並茂、鉅細無遺,大概是華文社會對該國的最詳細描述,也是民辦外交的憑證。只是這些檔案對聖多美近年的新價值隻字不提,卻不知是否有意﹕就在台聖建交那年,聖多美附近的幾內亞灣探測到石油,政府剛成立石油公司,各國石油企業數年後逐漸進駐。自此原來政局穩定的島國烏煙瘴氣,官員愈來愈貪污,外國勢力愈來愈複雜,更在 03年策劃了一宗雷聲大雨點小的僱傭兵政變。

非同小可的「未來科威特」

理論上,新發現的石油可以讓聖多美人徹底脫貧,估計該國十多萬人每人平均可得100萬美元。事實上,聖多美未有時間將財富化為基建,就要應付石油公司之間的平衡,淪為羊牯。它希望投靠石油大國尼日利亞共同開發資源,又不知不覺捲入該國的分離主義亂局﹔引入前宗主國葡萄牙和美國的公司,又開罪了壟斷西非的法國。本國人生活並未顯著改善,就要承擔忽然上升的政府開支。但長遠來看,聖多美國內不存在種族或語言問題(不同分裂為英法語區的喀麥隆),沒有內戰(不同百廢待興的安哥拉),人口稀少(不同人口過億的尼日利亞),民主化全面落實(不同鄰近小國赤道幾內亞絕對獨裁),又是歐洲新興度假聖地,應是幾內亞灣石油新貴當中,最易急速發展為「未來科威特」的一國。

聖多美和台灣同樣是島國,同樣有異於英法傳統殖民勢力的經歷,同樣面對經濟轉型,又有「脫非入歐」或「脫亞入洋」的潛意識,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台灣誤打誤撞,擁有了難得有潛力的「友邦」而不知珍惜,將之埋藏在那些常人聞所未聞的窮小國當中,實在頗為浪費。北京不集中爭取聖多美,才教人奇怪呢。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