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星期一

鎮壓、地震、奧運、世盃﹕墨西哥的因勢利導

【明報專訊】表面上,中國和墨西哥關係疏離,其實對兩國的比較,一直是比較政治學的熱門題目。它們不但同是文明古國,墨西哥的長期執政黨國民革命黨(PRI)和中國國民黨 更是一對雙生兒,差不多同期上台、也同樣在2000年敗選下台,下台的原因亦大同小異。自從北京 奧運 出現連串爭議,《經濟學人》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比較北京奧運和1968年的墨西哥城奧運,因為兩者都是威權政體遇上大規模群眾示威。四川 地震後,不少內地網民則以墨西哥城舉辦1986年世界盃 前夕發生8級地震的案例,來「鼓舞」北京奧運否極泰來。其實,最值得研究的並非墨西哥政府如何在危機過後照樣舉辦盛事,而是它如何因勢利導,通過危機和盛事的互動,來達到第三目的。

1968年奧運前的示威﹕冷戰第三力量

1968年是國際革命年,墨西哥學生也走到首都文化廣場示威,政府予以鎮壓,死亡人數的說法由數名至數百不等,西方稱為「Tlatelolco屠殺」。當時距離墨西哥奧運開幕只有數天,不少西方代表團一度提出杯葛,國際奧委會 也威脅取消奧運,卻居然以此要求墨西哥政府「保證不在奧運地點出現示威」。最後,墨西哥政府一方面實行新聞封鎖,另一方面執行嚴格保安,媒體不能核實資訊,奧運順利舉行。其實當時的墨西哥政府剛創出經濟奇蹟,就是鎮壓學生示威,也不會立刻影響其管治,它那位好大喜功的總統的真正目標,反而是乘機提升墨西哥的國際地位。各國不杯葛墨西哥奧運,就是因為墨西哥屬於冷戰的第三力量﹕假如西方杯葛,無形中助長了國內同時興起的左翼運動;假如蘇聯陣營杯葛,則是逼墨西哥倒向西方。自此,墨西哥因禍得福,在國際政治重新爭得發言權,奠定了地區大國的地位。

1986年世盃前的地震﹕旅遊業起飛

到了1985年,墨西哥城發生和四川同級的大地震,接近1萬人死亡,距離世界盃決賽周只有數月。墨西哥政府也和北京一樣,希望民眾通過救災和繼續辦世盃證明實力,各國也紛紛施以援手,國際足協決定將每場比賽收入部分捐出,讓墨國人重建家園。其實當時墨西哥並無國家認同危機,政府大力讓地震、愛國和世盃掛鈎的客觀效果,卻是振興旅遊業。須知墨西哥已於1970年辦過世盃,這屆不過因為獲得主辦權的鄰國哥倫比亞臨時退出,才勉強補上,各國都不看好賽會安排,也不認為不久前才辦過同一比賽的墨西哥對觀眾有足夠吸引力。地震後,墨西哥不但高調向國際論證體育場館何等堅固,更乘機宣傳墨西哥旅遊點的壯麗,重新吸引了世人對該屆世界盃的注視。不少觀眾以賑災心態觀賽,順道旅遊時,也格外疏爽。這是公認最成功的一屆世界盃之一,場內捧紅了馬勒當拿 ,場外讓墨西哥旅遊起死回生。上述危機管理,都是通過建構虛擬的認同,來達到其他現實目的,相信對北京不無啟示。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8年5月19日星期一

假如香港馬術比賽發生恐襲……

【咫尺地球】2008年因北京奧運成為中國外交的挑戰年,亦因四川地震成為危機管理的測試年。假如同類挑戰出現在香港,又會怎樣?

媒體較自由 恐怖畫面易傳送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官方和學者都已研究的案例。月前一位外籍學者在座談會分享了香港協辦奧運馬術比賽的風險問題,結論和本欄年前的《為什麼不能是香港》相若,即在國際倫理上,針對西方利益的、針對中國政府的、單一議題啟動的極端組織,都有足夠動機以香港作為恐怖襲擊的傳訊對象。假如有組織希望破壞北京奧運,根本無需向保安森嚴的北京下手,只要在任何一個協辦城市搞局,已足以造成同級影響。何况香港媒體比內地自由(儘管也通過了虛報恐怖襲擊要坐牢的法例)、恐怖畫面更易向世界傳送、民眾比內地習慣安逸,這些都是激進組織不會忽略我們的動機。

治安 vs.國防 誰該處理恐襲?

上述不是新觀點,應已有技術人員作出相應監督。值得注意的,反而不止是執行、而是政治性的善後﹕一旦香港真的發生恐襲,這算是治安問題,還是國防問題?根據《基本法》,香港的高度自治,須由中央負責國防、外交。根據好些學術演繹,只要襲擊有挑戰國防的動機,就算流產,也應交由中央處理。但根據特區政府的常規演繹,凡是香港境內的事故,只要不是外來軍隊入侵,都應以規模決定是否需要駐港解放軍協助。假如馬場出現炸彈,無論它來自本土瘋子還是拉登,只要警察能應付,在知會中央以外,就是特區政府的份內事。這兩個演繹,是矛盾的,但單使用其一,卻都不能涵蓋所有情况。

定義問題看似是純學術討論,其實有深刻的政治含義。據同一位學者推斷,只要香港發生大規模恐襲,即有可能要實施戒嚴、宵禁。當中央認同這是國防問題,就需要直接應付危機,例如調配中央官員到港指揮局勢。他認為這會影響一國兩制,就像美國聯邦政府在「九一一」後擴權那樣。

「九一一」後 美內政外交分野模糊

筆者不相信上述連鎖效應會輕易出現,但學者的憂慮,亦非空穴來風。畢竟模糊內政與外交的分野,正是美國「九一一」後創造「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家園戰線」(Home Front)等新常用名詞的背景。我們不妨設問﹕一旦出現恐襲,要是中央的國防外交專家根據情報,提議封鎖海底隧道,以免那裏出現炸彈襲擊、造成港島水浸,特區治安部門卻不認為有危機,民政部門擔心這樣反會引起社會進一步恐慌,屆時誰作最後決定?更敏感的是,一旦襲擊疑犯是穆斯林,中央政府擔心北京成為下一波目標,要求以國防原因下令封鎖重慶大廈,對住戶施以布殊式盤問,但輿論批評這與《基本法》、乃至特區立法會於2002年通過的《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都不符,認為這完全是特區內政,高呼捍衛人權,最後誰能一錘定音?外國投資者會否根據這些案例,判斷一國兩制受損,令股市進一步波動?特區這些年來逃避的23條爭議,會否被一個拉登的炸彈引爆?

誰都不希望上述情形出現,但任何政府都需要危機管理的沙盤推演。重要的是港人應知道一旦出現恐襲,社會應有、和不應有哪些非常應變,才可減少恐慌與誤會,這也是美國反恐較有效的成果。人無遠患、必有近憂,我們關注內地天災應變時,也應有備無患。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

他信的曼城實驗與「全球在地化」

【咫尺地球】本季英超聯賽結束,大張旗鼓收購曼城的泰國前首相他信對球隊成績不滿,醞釀大換血,名帥艾歷臣也可能被炒。本欄曾以建構主義介紹俄國暴發油王艾巴莫域如何通過收購車路士,來建構個人的國際身分,從而避過國內對寡頭富豪的清算。他的成功,帶領了富豪收購球會的潮流;處境更微妙的他信,希望成為「潮人」。為什麼艾氏的政治效益,不能在他信身上重現?

油王威脅改變政經遊戲規則

當時艾巴莫域以天價、羊牯價買入大量球員,有球評家當作是一夜暴發的發泄,其實一切是政治部署。他宣示的,是有能力和決心憑一己之力,在短期內不計成本效益,來改變世界球壇共同遵守的遊戲規則。感覺被「屈機」的曼聯領隊費格遜 曾酸溜溜的說﹕轉會市場已被分割為兩個遊戲,一個由艾巴莫域包辦,另一個由其他人爭奪棄子。假如現象持續,球員身價會被拉得暴漲,一般球隊不能再爭奪、不能「升呢」;一般富豪投資足球的成本大增,染指球壇的意欲就會減少。假如二線球隊被迫向車路士借用過剩球員,而過剩名單又愈來愈長,10年後,艾巴莫域就能建立涵蓋全球的足球政治網,達到經濟學自然壟斷的效果,甚至能兼營其他一條龍服務。換句話說,艾巴莫域一擲億金,其實意存恐嚇,是為了告訴世人他和蓋茨一樣,有壟斷遊戲、改變規則的能力。這規則不但主導足球,也影響全球化時代的足球經濟體系。這時他向普京示好,自然加重了分量,普京一輪「O嘴」,油王終告成功洗底。去年,他忽然節儉得一改常態,除了因為和領隊摩連奴不和,其實也是目標達成,可以宣告自己重新守規矩。他信貴為泰國富豪,但始終沒有艾巴莫域的資本,行家知道他沒有壟斷力,不能帶來質變,效果自不相同。

「全球在地化」實驗

艾巴莫域不但要利用車路士增加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更要以此提高自己在國內的聲望,和匯豐銀行一樣,要做一個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實驗。在過去數年,他刻意讓同胞在車路士身上找到符合本土興趣/利益的焦點,最明顯例子自然是以3000萬鎊收購表現不濟的烏克蘭國腳舒夫真高,但由於此君是獨聯體頭號偶像,他效力車路士帶來的國內效應,就像中國富豪收購NBA球隊而招攬姚明。數年前,車路士收購球技平凡的捷克球員史馬田,也在俄國造成轟動,因為史馬田曾效力俄羅斯勁旅莫斯科火車頭、曾當選俄國足球先生。下周車路士將於莫斯科和曼聯爭奪歐聯冠軍,也是苦心經營的結果。

他信也深諳此道,曾引進3名泰國球員到曼城,但他們的足球水平始終有限,根本沒有機會出賽。他信也在泰國成立足球學校,但缺乏了往英超發展一條龍,這些小恩小惠,遠遠不及他在位時搞的農村福利主義。加上倫敦的俄國人、東歐人眾多,結成了稱為「倫敦格勒」的社區,這本身就是全球在地化一環,艾巴莫域對這社區的發展大有影響,鄉里們都當車路士是主隊,十分「十扑」。但只要他信身在泰國,曼城就沒有泰國特色;在英為數不多的泰人不會萬眾一心支持曼城,他信也未能讓曼城出現泰人區,「全球在地化」的規模,也就不可同日而語。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馬賽克民族主義

【咫尺地球】當年寫博士論文時,研究的是中國民族主義與外交,看過大量關於內地新左派和自由主義者的筆戰。與香港早年的普選議題相比,那戰場,慘烈得多。好些學者只要有了情緒,無論是左是右,都變得沒有邏輯可言。當時在想﹕幸好香港不是那樣。

聖火來了。早前,一個所屬網絡籌備了一個座談會,邀請非政府組織談論對北京奧運的看法,講者包括國際NGO代表,內裏有談及西藏問題。雖然講者也有不少高度評價奧運的內地學者,但事後還是有人說,什麼時候你們這樣不愛國?

又是早前,同一網絡另一部門在聖火到港當日印刷了一份特刊,獲一些大商場協助免費派發,主軸是講述聖火的歷史和象徵,及它與核心價值的關係。特刊雖是文化刊物,事後還是有人質問何以裏面沒有「民主女神」,說什麼時候你們這樣盲目愛國?

歡迎聖火關注西藏變成排他關係

這類邏輯,是多麼的熟悉。什麼時候歡迎聖火和關注西藏變成了排他的零和關係,取代了同樣非黑即白的舊劇本?國際教育一直強調,什麼雪山獅子旗、國殤之柱、火炬和聖火,都是一堆供人各自演繹的圖騰,它們本身的價值是要被賦予的,而不是宣泄性的。它們的並存,突顯了香港對中國的價值。不少西方青年拿起雪山獅子旗和穿上捷古華拉肖像Tee的感覺一樣,也和內地青年恭迎聖火的心態一樣,那是在建構一種自己相信的價值,無論那是什麼。這些由馬賽克結成的價值提升至國家層面,為國旗賦予實質的價值,這就是通過「馬賽克民族主義」(mosaic nationalism)建立的「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

紅衣橙衣動員 強化迫害情意結

聖火和雪山獅子原來都象徵和平、和諧。現在,在不同演繹下,都同樣變成了反壓迫。為什麼真正的公民民族主義理念沒有人理會,卻有人動員穿紅衣,也有人動員穿橙衣,繼而互相批評,都在不同層面強化一個被迫害情意結?因為,我們的教育其實沒有告訴我們價值和個人建構的關係,沒有釋放個體獨自借用公共圖騰建構個人價值的能量。這樣的能量,足以抵消不同陣營動員的力量。就像曾幾何時對政治狂熱的台灣各派,現在也喪失了大量動員潛能,此消彼長,換來的是選民自發的對青天白日旗、綠色寶島旗和聯合國旗的價值重構。這裏的「重構」,源自動用陣營的主觀意願,卻經過各自的思想旅程,而得到各自的結果,這在月前的大選表露無遺。到了今天,愈是統派的人,愈是要高調尊重台獨旗,因為通過尊重這面旗,能反過來提升自己那面旗的價值底蘊。

內地不少深受官方重視的學者已在不斷探討公民民族主義的建構,不少智囊組織都在提議解構國旗的象徵,讓這些價值以馬賽克方式下放到國民教育,連上海也曾推出了搶奪普世價值、而不是敵我矛盾的教科書。在我們宣傳「祥雲從天降、聖火耀明珠」之時,但願香港也能與中國的這一面接軌。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