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0日星期五

法國大選漁人得利迷思

法國總統大選,淪為右派希拉克慘勝極右勒龐的反高潮。死硬左派紛紛諉過選舉設計不良,分薄紅色票倉,令鐵票不二的勒龐漁人得利。但這「漁人現象」非法國獨有。

台灣總統選舉陳水扁以四成得票,力壓同室操戈的連戰與宋楚瑜。天裂變,泛藍軍痛哭上當。布殊在美國大選憑問題票氣走戈爾,其時左翼綠黨候選人納德取得4% 選票,左派亦集體撞冤,認為納德不搞局,布殊必敗無疑。

兩輪投票不符多極世代

這說明現行選舉制度不無漏洞。像法國總統兩輪選制,原來是淘汰一眾另類候選人、確保主流政客終極單挑的監察閥,但它是為左右對立主導的冷戰政壇度身定造。踏入多極世代,主流意識式微,中庸籠罩全球,各地大選紛紛發生「意外」,份屬少數意識的出線者只怕愈來愈多。

這民主迷思暴露後,民主概念的兩大兩難,依然懸而未決:一為二百多年前盧梭警告的「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與上述例子少數人「取巧勝出」的兩極,何以取捨;二為「票面選舉」(純為選總統而選總統)與「論爭選舉 (issue voting)」(政策全民公決)的功能,何以彌合。

選舉結果取決友黨分工

既然民主兩難從未解決,「漁人現象」為何近年又密集登場?主因自然是今天意識分野鬆散,票面選舉意義模糊,慢慢轉型為論爭選舉。在後一類選舉中,理念相近的政黨缺乏自我整合能力,選舉結果取決於人為策略和「友黨」分工,多於漢賊不兩立的參商抉擇。

不過現時意識之爭雖然不再璀璨,「漁人現象」仍然令選民侷促。隸屬「泛意識A 」的選民,可能已轉愛其旁支 A1 ,但對對立意識B 的抗拒,依然比對意識 A1 的支持堅忍。換言之,投票予托派候選人的法國左派、投綠黨的美國左派、投國民黨的台灣泛藍軍團,若能預見選舉結果,很可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改投若斯潘、戈爾與宋楚瑜。

杜絕漁人知易行難

杜絕漁人的方案卻知易行難。例如從「保險票原則」引申,選民投票時可以同時選出「最不願當選的候選人」,點票時則以候選人得票乘以基數甲,以其「負票」乘以比甲小的基數乙,再讓兩者相減,來顯示其「總接受度」。這方案能令選舉結果符合全國泛意識分野,令勒龐、布殊與陳水扁反勝為敗,但也會令論爭選舉貶值,政壇難突破僵化的意識分道,成為和稀泥專才的福音。

與法國大選和港區人大代表兩選制異曲同工的「核票原則」,也能推申另一方案:規定全民確認選舉結果,容許限於一次的推倒重來。它的賣點,是包含了論爭投票,又讓候選人實力得到中立反映──心屬冷門黑馬的選民在核票原則下,票便投得更豁達。但在電子選舉普及前,核票無疑勞民傷財,加上不被確認的選舉結果可能在重選重見天日,政府公信便先天失調。

從反漁人原則從未被試用,可見漁人不單是剎那光輝的少數黨,更包括靠選舉維生的永恆學卿。更諷刺的是這些原則,卻是小圈子選舉的金律:例如經過八百人「醞釀協商」,保險票、核票的暗中進行,偉大頭目一員才能誕生。

可見民主選舉並不保證絕對公平,但它頂多便宜漁人,卻不似杜絕漁人的小圈子基制,催生愚人。漁愚相權,智人自有所取──只要有選擇的幸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