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星期二

明星之父:回顧加拿大老杜魯多總理的政治遺產

加拿大大選結果塵埃落定,新任總理小杜魯多因為外貿俊朗、形象叛逆而人氣高企,團隊也令人期待。單看內閣15男15女的安排、其「Because it’s 2015」的回應,都顯示此人有意跳出常規,希望一洗氣象。然而小杜魯多畢竟不是鄰家孩子,形象如此偏鋒而依然有公信力,與他承繼了父親的政治資本關係至巨。對新一代而言,老杜魯多如何改變加拿大這一課,是必須要補的。

老杜魯多在1968-1984年兩度出任加拿大總理,期間只有1979-1980年不在位,可謂領導加拿大轉型的關鍵人物。加拿大雖然在美國陣營,乃至被認為是不可能有獨立路線的附庸,但老杜魯多本人卻是充滿獨立思考的。他讀法律出身,再獲哈佛大學政治經濟碩士學位,亦曾在巴黎政治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留學,卻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他到過莫斯科開會,因向史達林人像擲雪球而被拘留,卻又因「親蘇」曾被美國政府列入黑名單。這樣的經歷,令一心帶領加拿大走獨立自主路線,希望加拿大人得到清晰的身分認同。

老杜魯多影響最深的政治遺產,大概是確立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身份。在他以前,加拿大作為移民國家,國民只強調自己的英國、法國或原住民文化認同,而鮮有以身為「加拿大人」為榮;另一些國族主義者則主張效法美國,採「大熔爐」政策,希望所有新移民都被同一國家文化融和。老杜魯多認為,這些選項都不利加拿大長遠發展:過份強調英法等文化,只會永遠令加拿大成為其附庸;效法美國移民政策,亦會失去不同族群各自的傳統,加拿大卻正是以此由下而上地起家的。他主張加拿大開宗明義鼓勵「多元文化」,讓不同文化在國內並存、互相尊重,同時以這種並存建構「加拿大身份認同」,作為與美英法諸國的區別。這種精神,至今依然是加拿大國策,自然也是小杜魯多承繼的遺產,相信其內閣很可能調整移民政策,以和前政府的保守作風分道揚鑣。

老杜魯多的另一貢獻,在於1982年起草的《加拿大憲法》,並加上《自由和權利憲章》,保護原住民、婦女、同性戀和少數族裔免受歧視。《憲章》也確立了加拿大公民的種種權利與自由,包括思想、宗教、信仰、言論、新聞自由等,令國內政治風氣持續向自由主義發展,這也是小杜魯多重視弱勢社群的思想來源。事實上,老杜魯多的自由主義傾向,早在出任司法部長時已表露無疑,任內他令同性戀非刑事化,曾言「國家不應管卧室的事」,令離婚變得容易,很受年青人歡迎,才得以擊敗眾多資深黨員,成為自由黨黨魁、總理,引發「杜魯多熱」。

另一方面,縱然鼓勵多元文化、人權自由,老杜魯多對分離主義是強烈反對的,特別是魁北克獨立運動的堅定反對者。在六十年代,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極左翼恐怖組織「魁北克解放陣線」曾多次策劃恐怖襲擊,也令他們失去人心。老杜魯多上台後,前政府強化魁北克地位的行動都被終止,已完成涉及移民與文化教育事務的「雙邊協議」,都被視為「行政協定」而被推翻。結果終杜魯多一代,魁北克獨立運動都未再成大氣候。

今年小杜魯多帶點爆冷地大勝,延續了父親的神話,連種種政綱也一脈相承。相反前保守黨總理哈珀敗選的重要原因,卻是被指違背老杜魯多定下的國策,例如指若繼續執政,會重新禁止穆斯林婦女戴面紗,意味不會重視推翻面紗禁令的法院裁決。選民對此反感,而不取保守主義,可見多元文化思想之深入民心。哈珀輕視小杜魯多,其實也是輕視老杜魯多的遺產,結果自食其果。

小詞典: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管理一國移民政策之宗旨,意指對待多民族社會時,應強制推廣不同文化間的互相尊重與寬容,讓不同文化並存在國家的框架之下,而不強求他們的盲目融和。這詞彙最早用於形容瑞士1950年代的政策,1960年代末期加拿大老杜魯多將之發揚光大,並擴展至其他歐美國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