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大使與政治酬庸:特朗普女兒任駐日大使?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赴秘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途中取道紐約,與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會面,會晤內容並未向媒體披露,但坐在父親身旁的女兒伊萬卡(Ivanka Trump)則吸引了大眾目光。她在場不是全然靠裙帶,日本有媒體稱,特朗普或任命女兒為駐日本大使,不過訊息來源存疑。然而,這也並非不可能,因為美國總統任命駐外大使作政治酬庸,本來就是「國情」一部分。

在美國總統競選過程中,政治募捐是候選人集資的重要途徑,而最方便對部分喜歡拋頭露面的金主的回報,就是當大使,因為大使由總統提名,只須經歷聽證程序而毋須國會表決,可以獨斷獨行。

美國大使有兩類,一類是職業外交官,經過正規外交訓練,有使館工作履歷或是即將出任的國家/地區的專家;另一類是政治任命,往往被視為「政治酬庸群體」,卻可能對即將出任的地區毫無了解。

歷史上,美國不成文規定,職業外交官與政治酬庸比例為7︰3,後者往往被任命去「麻煩少、風景好」的地區。據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統計,過去60年中,美國派往西歐、加勒比海的大使有高達72%是政治任命;與之相比,中東國家的政治任命比例僅為14%。

在克林頓時代,政治任命的外交官佔28%,小布殊時代是30%;到奧巴馬時代,則上升至37%,出格的案例也更多,尤其是在他第二任期內,有39位新任外交官獲政治任命;根據月報The Washington Diplomat文章的統計資訊,平均每位政治任命的大使,為他籌集了50萬美元競選經費,而悠閒的盧森堡大使「價值」300萬美元,摩納哥這類搶手職位,價格更要進一步倍增。

這類政治酬庸無可避免被視為賣官鬻爵,更被職業外交官尖銳批評,認為這明顯削弱了美國駐外使節的專業性和嚴肅性。例如奧巴馬競選期間的籌款負責人巴曾(Matthew Barzun)被任命為駐英國大使,他為奧巴馬籌集了近7億美元,卻是毫無外交經驗的商人。又如奧巴馬任命金主馬梅特(Noah Mamet)為駐阿根廷大使,但他上任前從未去過阿根廷;另一位富商策尼斯(George Tsunis)被提名為駐挪威大使,但連挪威基本政治體制都不了解,在聽證問答環節漏洞百出,被媒體和國會強烈抨擊,最終任命罕有作罷。任命甘迺迪家族的女兒為駐日大使,已是相對得體的一次。

說到甘迺迪家族,上世紀羅斯福總統任命約瑟夫.甘迺迪(Joseph P. Kennedy, 甘迺迪總統的父親)作為駐英國大使,也相當具戲劇性。老甘迺迪是著名企業家,民主黨金主,在1938年作為政治酬庸被任命到英國,但因為家族的愛爾蘭裔、天主教背景,而始終被視為局外人,羅斯福任命他時,居然在辦公室命令他脫下褲子,作為能否適應「英國文化」的考驗。二戰前夕,老甘迺迪畏懼戰爭,多次提議與納粹德國和談(被國務院否決),又對英國的抗戰立場發出負面評論,讓美國頗為尷尬。最終國務院決定不能再由他代表美國,老甘迺迪唯有黯然辭職,此後英國防衛戰正式爆發。無論特朗普會否最終委任女兒到日本,他的大使名單也很令人期待:以他作風,入面肯定有一些意外驚喜/驚嚇的爭議人物,走著瞧。

小詞典:美國外交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美國聯邦政府下屬機構,於1947年成立,位於維珍尼亞州威靈頓國家外事培訓中心,主要負責對美國外事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語言課程、領導力和管理力課程等。學院出身的專業外交官,和政治任命的大使之間不時發生衝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