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芬蘭化」外傳:蘇維埃芬蘭的前世今生

年前香港政改方案出現時,筆者多次談及「芬蘭化」模式的比較,雖然覆水難收,但芬蘭人的經歷和智慧,依然很值得參考。其實「芬蘭化」還有一個外傳:屬於蘇聯的「外芬蘭」,它的出現和結局,也很能啟發思考。

部分領土被蘇聯佔領

這個「外芬蘭」名叫卡累利阿(Karelo),一直是芬蘭與俄羅斯的邊界,芬蘭脫離沙俄獨立時,卡累利阿留在俄羅斯,1923年被承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隸屬俄羅斯聯邦之下。後來蘇聯逐漸站穩腳跟,四出擴張,主張「恢復故土」,重新佔領芬蘭是目標之一。二戰前夕,納粹德國在西部的壓力,加上蘇聯西進的野心,令蘇聯和芬蘭1939年爆發「冬季戰爭」,結果蘇聯慘勝,小國寡民芬蘭的勇武抗敵,保全了獨立,但依然喪失一些領土。後來雙方爆發「繼續戰爭」,結果芬蘭再喪失新領土。自此芬蘭意識到不可能和龐然大物蘇聯對抗,採取自我審查、避免出現任何反蘇口實的「芬蘭化」政策,以保全元氣,這方面從前已經談過。

在邊界另一邊,蘇聯將新佔領的芬蘭領土,與本來的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合併,將之升格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了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和本來的母體俄羅斯聯邦平起平坐。

綜觀蘇聯的歷史,類似升格案例極為罕見,「外芬蘭」就是為了樹立樣板,以便日後時機成熟,將整個芬蘭「統一」,因此加盟共和國名稱特地加入「芬蘭」。理論上,「加盟共和國」具有退出蘇聯的權利,蘇聯也希望如此「尊重」,能吸引芬蘭加入。

再次歸入俄羅斯聯邦

當然,這目標並沒有實現,反而是剛談及在「繼續戰爭」期間,芬蘭和納粹德國一度佔領卡累利阿,戰後蘇聯才重奪「外芬蘭」,但已經一片狼藉。冷戰開始後,芬蘭的「芬蘭化」、中立政策逐步得到蘇聯信任,加上斯大林死後,蘇聯領導人對芬蘭的野心減少,因此在1956年,蘇聯政府宣布撤銷卡累利阿-芬蘭的加盟共和國地位,將它再次歸入俄羅斯聯邦。否則到了蘇聯解體,這大概又是一個新獨立國家了。

芬蘭今天成了全球最發達、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那「外芬蘭」現狀又如何?失去樣板光環的卡累利阿「降級」後,蘇聯中央政府的關注和支持度大降,而卡累利阿全境被森林覆蓋,只能靠林產、採礦為經濟支柱,一旦沒有中央政策支持,發展殊不容易。蘇聯解體後,卡累利阿成為俄羅斯境內的共和國,經濟體量僅佔俄羅斯0.25%,發展水平依然停留在上述傳統產業,人均GDP也低於俄羅斯聯邦的平均數,遑論與人均GDP是俄羅斯5倍的芬蘭相提並論。

經過連番動蕩,今天卡累利阿的原住民、芬蘭人已經所剩無幾,今天的俄、芬政府,亦堅持雙方不存在邊境爭議,希望放下戰爭包袱。但在芬蘭民間,民調顯示依然有1/3芬蘭人,希望卡累利阿「回歸」,尤其是那些出生於此、因為蘇聯侵略而被迫遷徙的老人;與此同時,亦有40%芬蘭人反對,主要是卡累利阿發展水平實在太差,一旦合併,就成為芬蘭的負擔。何況對新一代芬蘭人而言,「外芬蘭」的下場,正好是反面教材,至於教學內容是甚麼,就自行意會了。

小詞典:冬季戰爭 (1939-1940)

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希望吞併芬蘭全境,加強西部邊境安全,卻久攻不下,有高達30多萬軍人傷亡,而只能奪得少量芬蘭土地,最終和芬蘭簽訂和約。一年後,芬蘭聯同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希望收復故土,是為「繼續戰爭」。戰爭持續到二戰結束,雖然芬蘭收復的領土最終全部被蘇聯奪回,還要割讓新地方,但總算保住主權,避免了像波羅的海三國被蘇聯吞併的命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