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星期二

俄羅斯愛國主義:「新歐亞主義」的帝國夢

俄羅斯總統選舉曲終人散,普京以王者姿態連任,迎來第四任總統任期。由於結果屬意料之中,外媒多認為是行禮如儀,除了名媛索布恰克(Ksenia Sobchak),其餘候選人甚少受到關注,但他們的重要性並不在「參選」本身,而在配合普京扮演的角色。在選舉論壇因指索布恰克是「婊子」而被對方潑水的俄羅斯極右領袖、自由民主黨候選人「狂人」日里諾夫斯基(Vladimir Zhirinovsky),就是很有趣的人物。

這位多次參與總統大選的老政客,雖然在這次大選只取得約6%選票,但在俄羅斯政壇舉足輕重,從蘇聯解體前至今,一直懂得站在最佳位置。日里諾夫斯基被視為「極右」民族主義者,但「民族主義」之於俄羅斯,卻與歐洲各地以單一民族為本的民族主義有所差異。在過去一百多年,俄羅斯民族主義多次以歐亞主義(Eurasianism)形式展現,期間得到民間及官方重視,並轉化為外交、經貿等政策。歐亞主義於十月革命後興起,一班推手為當年的流亡知識分子、難民,他們在沙俄帝國崩潰、俄羅斯陷入紅白軍內戰的背景下,思考「俄羅斯應往何處去」這身份認同問題,當中關鍵是「俄羅斯究竟屬歐洲?亞洲?還是一個獨立的文明?」

為了回應這核心問題,歐亞主義者透過連結包括民族、文化、歷史及東正教,形成一種極具地緣政治色彩的意識形態和運動。結果,在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眼中,基輔羅斯、莫斯科大公國等「本土」歷史固然受重視,但蒙古的入侵、後來沙俄東擴等歷史,亦同樣是歐亞主義的重要元素。所以對比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俄羅斯的歐亞主義更具其擴張性,俄羅斯的定位始終是一個「帝國」多於民族。

蘇聯解體後,歐亞主義再度興起,形成「新歐亞主義」(Neo-Eurasianism)。這種思潮主要回應當時俄羅斯在葉利欽領導下,親近美國同時又市場經濟改革失敗的困境,相信國家走錯路,當中的代表人物是杜金(Aleksandr Dugin)。著名俄羅斯歷史學者安蘭(Andreas Umland)指出,杜金的新歐亞主義包含地緣政治、德國保守主義革命、歐洲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新法西斯主義等元素,也就是將極左與極右思潮放在一起,再與俄羅斯傳統結合,包裝為「愛國主義」。

事實上,新歐亞主義的出現,確實填補了共產主義在蘇聯解體後的政治思想真空,並在市場經濟改革失敗後,得到各個黨派的重視。從極右的自由民主黨,到自由派、共產黨,及後來的執政統一俄羅斯(United Russia),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新歐亞主義色彩。而日里諾夫斯基地政黨,就是扮演最激進一極的角色,以襯托普京式愛國的主流、中間地位,他們二人之間,可謂合作無間。

那自由民主黨是怎樣來的?話說蘇聯解體前夕,戈爾巴喬夫推動改革,修改憲法第六條後,蘇共不再是蘇聯的「領導和指導力量」,蘇聯邁入「多黨制」,蘇聯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成為第二個合法註冊的政黨,也就是今天俄羅斯自由民主黨的前身。這個經常被人調侃為既不自由、又不民主的政黨,每每被指是蘇共的產物,代表部分政治精英的利益的同時,也是為了讓外界認為蘇聯在「多黨制」下的選舉,是具有競爭性。有了這樣的背景,可以想像的是自民黨取態一向十分保守,個別人士更指它與國家安全委員會(KGB)關係密切,日里諾夫斯基本人甚至支持過1991年的「八一九政變」,支持蘇共強硬派重新掌權。只是蘇聯最終還是要解體,日里諾夫斯基和自民黨亂世求生,變成了「極右」政黨,反而開拓了一片天。(明續)

小詞典﹕ 八一九政變

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企圖透過一系列政治改革,以民意向黨內保守派施加壓力,確保經濟改革成功。黨內保守派、軍方、國安會等認為,這些包括開放選舉、下放權力到各加盟共和國的政策將摧毀蘇聯,於1991年8月發動政變。但政變在短短三日內便告失敗,戈爾巴喬夫保住總統一職,但權力逐漸轉移到在反政變中佔重要地位的葉利欽身上,幾個月後,蘇聯就完全解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