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5日星期六

白俄選舉﹕俄羅斯分裂警報

白俄羅斯總統選舉過後,一如所料成為「七色革命」又一實驗劇場。成功連任的盧卡申科無疑相當獨裁,西方觀察員的指控無疑相當兒戲,但這些都不是局外人能夠評論的事。這波未完成革命的重要性,在於白俄羅斯這個國家﹕ 假如連白俄也失守,下一波革命對象,很可能輪到俄羅斯聯邦的內部成員,所以普京保住盧卡申科的力度,絕不是以往應付吉爾吉斯、烏克蘭等「革命」的軟弱可比。

「七色革命」與俄白合併的遠景

話說當年蘇聯在聯合國有三票,白俄和烏克蘭都被視作有投票權的「主權國」,白俄的地位尤似俄羅斯附庸。蘇聯解體後,大多數前加盟共和國都與俄羅斯劃清界線,唯獨白俄反其道而行,主動希望和俄羅斯重新整合。自格魯吉亞、土庫曼等國逐漸脫離俄國勢力範圍,普京希望建立「小獨聯體」,內裏的乾坤,正是要建立「俄白核心」。

1996年,盧卡申科和葉利欽簽訂條約成立「俄白共同體」,令兩國政經文化關係,一如歐盟內部成員國。1999年,二人再簽條約成立「俄白聯盟國家」,雖沒明言,但長遠目標就是兩國合併,短期目標則為製造既定事實。當然,在對俄貿易成為白俄經濟支柱的大前提下,兩國更緊密合作有了先天壓力,但盧卡申科將這種壓力轉型為「反西方民族主義」,卻是他的聰明之處。對普京而言,白俄已是俄羅斯「未合併的國土」,就像太平洋關島的官方地位是美國「未合併的領土」一樣。

假如「俄白聯盟」的成員可以被革命,「俄羅斯聯邦」的千萬成員,在全球化主權下降的時代,為什麼不可以被革命﹖

「萬色革命」﹕韃靼﹖卡爾米基亞﹖……

普京上台後的最大改革,除了糾正極端私有化的現狀,回收國家資源,就是重新中央集權。他不斷搞「精省」計劃,將國內組成單位變來變去,又是合併、又是分割,都是為了打擊分離主義。去年莫斯科剛通過法案,將省長由民選變成中央委任,被評論員視為普京和俄羅斯沙文主義的重大勝利。當然,「革命」後普京作了一些安撫,例如民選楚科奇州長原來是車路士班主艾巴莫域,因他「知所進退」,又再被普京委任。但是「州」這一層的地方勢力,已開始不成氣候。

問題出在俄羅斯境內的「共和國」一層。俄羅斯脫離蘇聯後,將境內21個單位升格為聯邦共和國成員,擁有自己的憲法、語言、宗教,就差沒有權力決定脫離中央。這是俄羅斯擔心步蘇聯後塵的舉措。但假如選舉鬧爭議,西方觀察員同樣可以投訴選舉不公,屆時的骨牌效應,也許足以令俄羅斯分裂。

除了車臣,俄羅斯境內獨立運動最盛行的,就是伊斯蘭教另一大本營﹕韃靼共和國(Tatarstan)。它在俄羅斯脫離蘇聯前已宣佈「獨立」,後來在 1994年和莫斯科簽訂特別條約,成為「俄羅斯境內的主權國」,這是俄羅斯共和國成員當中的唯一案例。近年莫斯科壓力愈來愈大,韃靼民選領袖賽米葉夫偶爾也會承認韃靼是俄國一部分,卻像台灣陳水扁一樣搞起「漸進式韃獨」。01年韃靼宣布廢除當年斯大林強加的斯拉夫字母,改以拉丁字母為國文,所有學校都要教新文字,已大大刺激了莫斯科。

鄰近高加索的卡爾米基亞共和國(Kalmykia),是一個更被忽視的分離主義基地。這個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乃至全歐境內唯一一個佛教共和國,曾是納粹德國的重點統戰對象。它成為俄羅斯成員後,曾因不滿中央財政經費不足,聲稱要脫離聯邦,逼得莫斯科連番談判。最後結果是卡爾米基亞獲准設立「國家中央銀行」,自行解決財政問題,成了聯邦體制的另一特例。

這些中央地方矛盾,原是所有多民族國家都面對的問題。但滲入了「革命」元素,就會被西方外電報道為「普世價值」的問題。白俄作為最後屏障的特殊意義,俄羅斯境內的共和國,自然是清楚的。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