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在台灣悼念飯島愛

【咫尺地球】嚴格來說,猝死的一代日本AV女優飯島愛,並非筆者這代人的集體回憶。畢竟,她出道時我們還在唸小學。我們這代印象較深刻的日本AV女優有一位夕樹舞子,她曾到香港宣傳電影,穿上港島區某名校校服,當時我們中學班會為「支持友校」,還集體訂購她的戲票。筆者此刻身在台灣,卻發現對台灣人而言,飯島愛逝世可是重要新聞,因為這名字代表了不少文化乃至政治符號。

她印證台灣政制改革


台灣輿論有一項觀察和香港一樣,就是認為飯島愛代表了「前VCD年代」的AV。她的不少影迷都經歷過看錄像帶、回帶、自購原始解碼器的階段,沒有下載那麼即食,對她自然印象較深。但進一步的是,有台灣學者在此間發表感懷,認為飯島愛AV是台灣由權威過渡至民主政治的象徵,因為在解嚴前後,日本AV處於地下狀態,禁忌卻逐步放寬,過程和本土人民對政制改革的追求一樣。

在那年代的台灣地下商場,擺放的既有政治禁書,又有飯島愛AV錄像。假如類比成立,飯島愛之於台灣上一代人,也可比鄧麗君如何影響80年代初大陸改革開放的一代。據台灣媒體翻查,原來飯島愛還是首位寫進台灣流行曲的日本女優,李宗盛的《最近比較煩》便有這樣一句「我夢見和飯島愛一起晚餐」。

飯島愛和台灣頗有淵源,她死後互聯網炒作一段新聞,就是說一位台灣算命師傅曾「準確預言」她3年後生命終結。雖然預言出現遠不止3年,但這也教台灣人對這位女優產生莫名親切感。這份感情,是香港AV觀眾沒有的,因為日本AV之於台灣,就像英格蘭國家足球隊之於香港﹕香港雖然有自己的代表隊,但質素不可能參加頂級國際賽,於是殖民時代的港人紛紛把英格蘭借代為「次主隊」,直到香港回歸後依然如是。同一道理,台灣有本土地下AV,但從沒產生什麼名作,和香港一度蓬勃的三級電影業也難相比,令日本AV成了和本土距離最近的作品。台灣本土劇能取代日劇,卻取代不了日本AV。

時至今日,台灣一些商場依然供奉着經典日本女優海報,主角都是過氣人物,不是飯島愛,就是川島和津實。《海角七號》流露那台灣人對日本的感情,在飯島愛身上亦有所體現,否則台灣媒體不會使用「全日台男士同悲」一類頗有皇民化色彩的標題。

際遇體現主體性


何况,飯島愛的著作《柏拉圖式性愛》洋溢當事人的被害意識,也反映她本人的堅毅和如何從良,多少是主體性的顯現。這和台灣本土主體性的歷程亦有相像。飯島愛死後,不少台灣網民留言表示內疚,認為「自己有份插一刀」,這除了反映飯島愛和台灣一直有互動,也可見她的際遇和台灣有一定共性。當台灣網民後悔怎麼不多點關心這位嚮往台灣的友人,才發現飯島愛和李登輝一樣,都是聯繫日台的一道橋樑。這時候,他們祝願麻生早苗、高樹瑪利亞她們平平安安活到老,看似良心發現,其實也不能以純字面演繹。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