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澳洲的「東南亞後院論」

新西蘭大選剛結束,連在西方也沒有多少人理會,難怪大洋洲各國都急於逃離被孤立的現狀。筆者月前到澳洲參加一個國際關係研討會時,作基調發言的澳洲外長Stephen Smith多次提及其政府的三大外交綱領﹕融入亞太區、維繫美國聯盟、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說澳洲應得到「恰如其分」的、排名世界首12名內的國際地位。但他多次以「後院」(backyard)形容其眼中東南亞國家對澳洲的重要,卻令一些來自第三世界的學者感到不安。

「後院」、「腹地」與殖民主義

自從冷戰結束,澳洲「脫洋入亞」,已成為基本國策。它對印尼等東南亞龍頭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又將1999年獨立的東帝汶變成實際上的附庸國;事實上,要不是澳洲大舉派軍負責維和,東帝汶能否獨立也是疑問。此外,不少大洋洲國家都以向澳洲借貸維生,小國(如已破產的瑙魯)固然如是,區內中、大國(如不斷為澳洲製造難民問題的巴布亞新畿內亞)亦如是。


但對東南亞學者來說,做人家的「後院」意味着什麼,卻可圈可點。他們認為「後院」一詞相當殖民主義,例如美國的門羅宣言把拉丁美洲納入美國後院,就被視為行使新殖民主義,暗示拉丁美洲有責任向美國提供廉價原料、讓美國商品高價傾銷,而且這樣的關係,帶有排他成分。澳洲學者則為外長解畫,認為「後院」一詞只是用詞不當,他指的其實是「腹地」(hinterland),即澳洲在本土以外最重視的地區。但事實上,這名詞恐怕更政治不正確,因為最先使用「腹地」的都是地緣政治學派,其追隨者包括希特勒、納粹副元首希斯、希斯的地緣政治老師荷斯豪菲(Karl Haushofer)等。當時軸心國擴張,就是要四出尋找「腹地」。

中美日印的後院心態

無論使用什麼名詞,東南亞總希望在 21世紀脫離扮演後院、腹地的角色,而自行崛起成為世界一極,這是東盟及其合作計劃的主導思想。問題是,其他所有大國偏偏只希望把東南亞納入後院。除了澳洲,有同一想法的還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和印度,它們都是東盟10+X的重點合作對象。對東盟國家而言,成功「engage」這些大國,可謂外交成就;但從對方的角度,卻可能頗為不同。不少中國學者就說過,根據數據,東盟對中國外貿重要有限,不過既然它們那麼希望被重視,北京更需要給予最高待遇,好方便國家整合它們作為區域伙伴,以及作為其他力量之間的緩衝帶。美日等國的心態,恐怕亦相差不遠。

面對這樣的後院情意結,東南亞各國在風平浪靜時,可以利用大國的矛盾發展經濟;但在這些國家出現明顯衝突時,也就進退失據。基於上述原因,東南亞領袖是最希望世界持續和諧的領袖;未來積極扮演國際調解角色的人,來自東南亞的也許會愈來愈多。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