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美國躍升能源大國的地緣政治啟示

在我們的地緣政治認知,世界能源中心就是中東,中東亂局的背後就是各國爭奪石油,而中東的富有產油國可以用石油做武器,影響發達國家的生產力。然而,時至今日,以上立論,已出現根本改變。

改變的原因眾多,但簡單而言,都可用已故經濟學者西蒙(Julian Simon)的定律涵蓋:他從數百年來的能源發展規律發現,只要資本主義社會能持續釋放人的創造力,人類就能持續發現新的能源,因為科技進步了,就能發明新的提煉方式,也能發現新的開發資源,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怎樣節約能源,反而應該通過使用能源來維繫市場經濟。冷戰結束後,大量從前未發現能源的地區成為能源新貴,開發可燃冰、頁岩氣等成為一時風尚,這些都不是新聞。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歐美各國因應上述發展,現在已改變了思維,不再歇斯底里地擔心能源「危機」。像美國向來資源豐富,但不希望成為能源出口國,現在卻已搖身一變,成為能源大國,不但進一步生產傳統能源、發展頁岩氣業務,更從戰略石油儲備中抽出部分來招標,這也成了美國重工業復蘇的希望。

相關經濟影響,自有市場專家分析,這裏探討的,是這趨勢對地緣政治的啟示。今天美國參與中東局勢,取得戰略石油已不是真正目的;就是要影響油價,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國內行為。這能令美國離開中東的彈性大增,也令美國在中東採取全新戰略的可能性大增。

放棄沙地 制衡普京

以沙地阿拉伯為例,她得以成為美國的重要盟友,就是靠石油,而美國容忍沙地國內各種極保守行為,也是擔心一旦王室不保,激進派便會上台。但假如美國的長遠戰略是減低油價本身的重要性,或只是以中東拖住其他強權,它在中東就更容易選擇新盟友,拋棄沙地的可能性,正與日俱增。

而美國傳統對手俄羅斯的經濟一直靠能源維繫,當美國也成了能源大國,也就有了更好的工具制衡普京。當年前美國總統列根以「星球大戰」計劃虛耗前蘇聯資源,現在美國的新能源戰略也會對俄羅斯構成壓力,莫斯科知道了美國有力提供替代能源,對推進自己的能源政策時,就不得不有所顧忌,其他國家對俄羅斯的戰略依賴也會減低。但這些都是建基於「美國成為能源大國」的假設,其實美國什麼也不用付出,只要做出幾個姿態,這假設就會被深信不疑。

即使是美國傳統親密戰友如加拿大,也會被殃及池魚,因為加拿大也希望成為「新興能源大國」,但當美國也有同一發展方向,加拿大能源就失去重要的鄰近買家,這令加拿大要全盤重新定位。拉丁美洲各國也有了背離區域石油大國委內瑞拉的誘因,這對拉美左翼政權不可能沒有衝擊。

在上述形勢下,中國假如只能繼續在亞非拉地區經營能源外交,始終難以掌握國際主導權,這可能是中美長期博弈的最大關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