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太后去世,得享國母級哀榮,帶不走一片雲彩,卻暫時帶走她代表的社會安全閥。缺少安全閥的香港,誕生不了太后與神話,卻催生太監和空話。
循環政治閥
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太后,政治思想極保守。她身為君主制最後門神,反對王室納稅改革,認為金字塔階級應該永存,被戴安娜譏為「麻瘋國度裏最被抗拒的人 (the chief leper in the leper colony)」。女王或政客持有上述「政見」,必體無完膚,但與太后立場相悖的工黨、共和人士、新人類,都沒有囿其於政爭,因為他們有一道政治閥。
此閥源自「U 型循環論」,指政見極左與極右的人行徑如一。以人生角度重校此論,可知極老與極幼的人的角色本錢,都不是政治。年高德劭、功在國家、不享正式權力、已化身國家圖騰的,才受政治閥隔離。他們會被責難,責難卻會被置之一笑。「類太后」如晚年邱吉爾、戴高樂、列根,都保守冥頑,偶爾言論「大膽」,但年齡無妨沖走智慧,因為他們代表超然政治左中右的國度。
華人政治生命卻容不下圓圈,只有直線。同樣百歲的蔣宋美齡力挺連戰而被對手奚落,八十掛帥的杜葉錫恩,選舉鎩羽被諷投機──不是被U 型局部否定,而是被直線全盤否定。她們超然不起來,因為我們的國家主義、「香港精神」,不能超然於權力之外。
移情道德閥
太后私生活也不是白璧無瑕。少時她對兩任國王明送秋波,在小報筆下頗有「一女侍兩夫」之嫌;老時為賽馬透支國庫,在政客口中足成「以權謀私」之實。人瑞無特權,高齡辭世的王族,多是民間泄憤的老懵懂。滿口仁義的英國朝野鮮有對太后背誦範文,因為他們沒有株九族的道德曲尺,沒有各級道德評議會,卻有道德閥。
道德是服膺國家「集體移情」的。太后代表的價值觀:勤奮、盡責、典雅,此間嚴重貧缺,她代表的日不落國,一杳如塵。填補白璧微瑕的塑膠不難,可惜英國已無完璧。打著紅旗反紅旗,捧起道德蓋道德,是樹立樣板的非常手腕。
道德愈趨敗壞的香港,道德要求卻弔詭地愈「高」。足球、傳媒領土被道學家進攻,地產商捐獻內地被評為處心積慮買官,公眾人物動輒得咎,到頭來公眾才恍然我們沒有值得追求的價值觀,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完人。超然於道德的移情未必有益,超然於道學家的移情卻一定無害。
鐘擺新聞閥
香港小報師承英國先驅,卻無繼承新聞閥。此間無上裝女郎橫陳的小報頭版,一概讓路予盛裝老媼;形容女性胴體的市井筆觸,一律浮誇哀悼「祖母之死」;反諷「評論」大事的編輯,一致反對搶拍太后遺容;找二流分析員暢論股市,卻肉麻歌頌太后為「二十世紀第一偉人」。犬儒散布軟消息,濫殤報道大文章,手段通俗一致,層次卻有高下,這是一種「信息鐘擺」,令低下階層讀者潛意識得到中和:不會獨沽犬儒或愛國,也不會一味窺秘與濫情。自我鐘擺的小報,對社會風氣縱有遺害,功力亦被散。
香港傳媒人卻走火日深,讀者意識同步入魔,對時事大小復不能分。抱薪救火的報評會更令媒體抗拒鐘擺,同入魔道矣。
國家、社會、新聞觀若能一如太后受安全閥保護,大局才有基石。港人見不及此,提倡儒家思想、獅子山主義與李麗珊精神都會被排斥,社會亦會分崩離析。安全閥是民族集體默契:無人願見香港老人被罵老不死,雖生猶死,只有英國太后被尊為不死婆婆,雖死猶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