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8日星期六

扎卡維的「去蓋達化」和「人工蓋達化」

【咫尺地球】筆者此刻在約旦安曼,西北不遠處有一工業小鎮 Zarqa。那裏曾在1970年發生國際人質劫持事件,近年則以恐怖頭目扎卡維家鄉「起朵」。雖然輾轉間還是未能訪問扎卡維家人,但是前陣子半島台引述扎卡維傷重的消息,和西方媒體一些曲解的報道,還是令扎卡維再次紅遍安曼。

扎卡維是蓋達高層﹖

媒體習慣稱扎卡維為「蓋達高層」或「蓋達三號人物」,因為在西方傳媒,他的頭銜是所謂「Al-Qaeda in Iraq」領袖。但是白馬非馬,這個「蓋達在伊拉克」也不是蓋達在伊拉克建立的支部,只是另一組織的新名稱,它原來叫作「一神論和聖戰團」 (Jama'at al-Tawhid wal Jihad)。名字看來彆扭,其實是對基督文明的直接宣戰﹕「一神論」針對「三位一體」論,扭曲的「聖戰」概念就是針對異教徒。

這個聖戰團由扎卡維在90年代一手創立,和拉丹的蓋達沒從屬關係,且還在直接爭奪新成員,在當地一度以「去蓋達化」為形象塑造目標。一些來自約旦的恐怖分子落網後,都向西方供稱扎卡維對蓋達有明顯的敵意挖角舉動。直到2004年10月,既然誤會已經造成,扎卡維才向拉丹作出名義上的效忠,把組織改名,換來拉丹稱之為「蓋達的伊拉克王子」和《時代》名正言順選之為取代拉丹的世界100名人。其實這只是兩個獨立組織的最低限度整合。

美國和約旦對扎卡維的塑造


引起上述誤會的原因眾多。拉丹的蓋達以鬆散架構吸引同志加盟,造就了扎卡維的曖昧,不過主因恐怕是西方媒體刻意造就蓋達的聲勢,特別是在伊拉克戰爭前,布殊硬是要將薩達姆、拉丹和扎卡維混為一談,通過扎卡維和拉丹的「關係」、扎卡維在伊拉克的「活動」,「論證」薩達姆也是恐怖分子,以便揑造出兵理據。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報道扎卡維和拉丹爭奪蓋達領導權,能夠列出的「佐證」就是美國把二人懸紅列為同價這類事實。這種樹立敵人再打倒的學問,是為學術界常見的「稻草人戰略」。

來到這裏,才發現媒體沒有觸及的還有一個有趣的面向,就是約旦對扎卡維「人工蓋達化」的計算。扎卡維初出道時,只以推翻約旦王室為目的。當時的國王胡辛是阿拉伯親西方代表,在海灣戰爭卻同情薩達姆,統治一度出現危機。扎卡維曾入獄7年,就是因為策劃反王室起義。後來他又部署約旦版的日本奧姆真理教沙林大襲擊,成為這個缺乏石油又強鄰四伏的阿拉伯窮國的頭號敵人。

何以約旦將扎卡維「脫籍」處理,而非像沙特那樣天天警惕拉丹﹖這是因為除了明擺着的恐怖和野心,扎卡維在約旦的活動一直印證了下列假設﹕缺乏石油的伊斯蘭國家又選擇親美,未必會直接引入美資壟斷國營企業,所以相對不易將窮人的不滿轉嫁至反美身上﹔但是每出現恐怖襲擊,卻能夠逼使政府加強國防開支,而這些開支都是買入美國貨,才會逐漸令國民對美國產生意識形態以外的經濟反感。

在這個我們稱之為「約旦悖論」的前提下,扎卡維對約旦的挑戰和拉丹對祖家沙特的挑戰便明顯有別。約旦新國王阿卜杜拉為把扎卡維「直接過戶」到蓋達,天天向媒體風繼續吹,背後美繼續親,甚至跟華府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沒有恐怖襲擊,沙特的親美政權失去凝聚力,可能更為國民反感﹔ 但是沒有恐怖襲擊的約旦,政府卻鮮被國民質疑。數年來我們甚少聽聞「約旦恐怖分子」,卻不斷發現「沙特恐怖分子」,而事實是兩國的恐怖分子數目不相伯仲,數目只是兩國政府各懷目的之宣傳產品。

其實接觸過扎卡維的人沒有多少個,他的生平依然大部分模糊,形象卻能夠被各國按不同目的隨便挪用,實在是近年「可塑性」最高的國際人物,堪稱一絕。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