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7日星期六

風災的智慧﹕黑人明日之星奧巴瑪

【咫尺地球】美國風災過後,民主黨的Howard Dean聲稱救災失當是種族主義作祟,密謀競選08年總統選舉的克林頓夫人希拉里高調要求布殊交代責任。各地評論大談美國黑人備受歧視的事實,內地自然有網評家「順帶」翻華人被妖魔化的舊帳。這時候,美國唯一的黑人參議員、民主黨的奧巴瑪 (Barack Obama)卻和布殊肩並肩賑災,認為歸咎責任於種族主義是過分簡化,意想不到地為「黨的敵人」渡過難關。這位被預言為「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的政壇新秀在美國人氣旺盛,在香港知名度雖不高,但實有深入觀察的價值。

自馬丁路德金1955年發起蒙哥馬利罷車運動,種族問題一直是美國的夢魘﹔ 以為它能夠隨便拉票,卻漠視了歷史進化論。若馬丁路德金帶有公民抗命性質的民權運動是起點,他被暗殺後,黑人運動就進入第二階段,其他領袖(例如暴力革命黑豹黨Black Panthers)激進化,反而令運動淪為邊緣。

黑人民權運動階段論

到了70、80年代,黑人通過平權運動得到和人口比例成正比的升職、入學各類配額,令第三代黑人領袖習慣訴諸法律,並集中挑戰企業「不合比例的黑人成分」。80年代最著名的黑人領袖、兩次競選總統的Jessie Jackson,就常被批評「勒索白人」,例如他以「黑人批發商比例不足」為由,發起杯葛Budweiser啤酒,就被指是以奪取批發權為鬥爭主軸。

時至今日,單就膚色劃派的時代過去,「後平權時代」的黑人亦難得找到突破性議題。在黑人人口比例愈來愈高的前提下,黑人領袖再不甘於「黑人的領袖」這樣的銜頭。運動邁入第四階段,演變成一種「半吸納政治」﹕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黑人精英明白要出類拔萃,免不了要玩白人設計的建制遊戲﹔但進入遊戲後,膚色不但不受歧視,反而可能成為成功關鍵。現任國務卿賴斯、民主黨的田納西州眾議員福特(Harold Ford)和奧巴瑪都走這條路,都旨在承擔全國融合的角色。福特支持伊拉克戰爭,反對給福利予同性戀者,認為民主黨「在某些議題上應支持布殊」,就是為免予人種族分裂者的感覺——畢竟,他的父親老福特正是以挑起種族仇恨起家。

在半吸納政治格局中,只有43歲、祖籍肯尼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在芝加哥大學教授憲法、有職業籃球員身型和明星樣貌的奧巴瑪,成為《時代》 2004年百大風雲人物之一,兼民主黨寄予厚望的明日之星,自是理所當然。但除了單純的「黑人上位夢」,奧巴瑪從出版自傳《父親的夢》開始,更同時默默建構一個「新美國夢」,希望將民主黨的左傾路線重新扭回中央,和不時硬銷婦權的希拉里大為不同。

奧巴瑪的「新美國夢」

在 2004年民主黨大會,奧巴瑪首次亮相全國政治舞台,被邀請作代表黨的基調發言(1988年作基調發言的正是當時的明日之星克林頓),刻意把「紅州」 (共和黨控制)和「藍州」(民主黨控制)描述為一家人,口才魅力比全黨大老都要出色,說得上一鳴驚人。他不時批評民主黨自由散漫,把黨信奉的自由主義描述為沒有信仰支點的「濫自由主義」(Liberatarianism)乃至「放縱主義」(Licentiousness),主張加強共和黨式價值灌輸,讓美國人懂得自律、不過分依賴政府,同時保留社會安全網一類平等思想。說穿了,就是希望將共和黨的價值高地和民主黨的草根低地結合為一,通過他的黑人身分,宣傳「新美國夢」。

奧巴瑪一向自高身價,從不上美國政客必到的清談節目。這個不成文規例終被這次風災打破,因他認為這是「新美國」的危機、而不是黑人危機﹔他批評共和黨政府漠視窮人,但不忘「補充」民主黨也沒盡好照顧內城的本分,故才仗義執言,希望將種族議題還原為跨黨派經濟議題,以免國家進一步分裂。這樣的姿態,既顯得希拉里懷有私心,又讓布殊領了人情,一舉兩得,棉裏藏針,人才難得。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