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4日星期六

六方會談﹕由「囚徒博弈」到「鬥雞博弈」

【咫尺地球】第4輪六方會談簽署共同聲明後不足24小時,北韓堅持美國先提供輕水核電反應堆「顯示誠意」才放棄核計劃,評論認為這是「邊緣策略(brinksmanship)」,是節外生枝。其實北韓的行為是聲明的必然結果,因為聲明只為美朝兩國的博弈換了場景,並不代表博弈的終結。即使這裏篇幅所限不能刊登那些(1,0,-1,1)的量化數字,我們依然可以使用博弈論(game theory)的原理探討這盤棋局。

「囚徒博弈」的起點

首輪六方會談舉行於2003年8月,背景是美朝雙方的極度互不信任。北韓公開承認提煉核元素、退出核不擴散條約,擺明對美國絕不賣帳﹔美國把北韓歸類為邪惡軸心,令它在伊拉克變天後成為高危國家,亦顯示了布殊主義的一貫挑釁。雙方失去直接溝通的空間,因為金正日擔心作出「薩達姆式合作」只會令美國受惠﹔布殊在不知虛實的情况下,亦有理由擔心若不乘伊戰餘威對北韓「先發制人」,駐韓駐日數萬美軍將淪為核人質。這裏有兩大資訊盲點﹕北韓不知道鄰國會否援手,美國不知道北韓真正斤両,都朝最壞方向打算,放棄任何合作的選擇。

上述背景,大部分符合博弈論的「囚徒悖論(prisoner dilemma game)」。根據這個悖論,當兩名同黨被單獨囚禁,都會擔心對方招供成為污點證人,累自己成為判囚20年的主犯,所以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主導策略(dominant strategy)」下各自招供,寧願一齊成為共犯入獄5年,卻不知若雙方保持緘默,反而判刑更輕。美朝雙方的資訊落差,就是監獄那道牆。布殊和金正日,都是囚徒。

樂觀其成的「鬥雞博弈」

六方會談的主要工作是拆除那道牆,而不是改變客觀環境。兩者相當不同、也經常引起誤解。中國作為主要調停人,角色只是向各方摸清底牌,草擬不同方案讓各方接受。假如美朝在六方會談之前合作能夠得到「一籃子」好處,調停後不會變成「兩籃子」。會談最大功能,只是令美朝雙方更了解對方的底線,消減資訊落差。六方聲明不過敬告世人一聲「收到」,沒有作出任何人事地物時的具體承諾。拆除那道牆以後,又會怎樣﹖這就是典型的「鬥雞博弈(chicken game)」。

美朝雙方現在不再相信共同不合作會帶來利益、而且明白這會帶來災難,這和會談前的格局已經不同。但根據理性計算,他們知道各自的讓步只會便宜對方,所以繼續堅持「框架下的立場」來謀取最大利益。整份六方聲明,實在是讓美朝兩國自行「鬥雞」的指令。它的第五條最堪玩味﹕「六方同意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採取協調一致步驟,分階段落實上述共識」。甚麼是「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北韓承諾放棄核計劃,美國承諾尊重北韓主權和提供經援,兩個承諾的「對」,就是一場鬥雞博弈。究竟是北韓先放棄核計劃美國才尊重北韓主權提供援助,還是相反﹖語焉不詳。北韓在談判後立刻鬥雞,是意料中事。

假如六方會談在外交以外,製造了新的東亞環境,加強美朝雙方放棄對抗的誘因,甚至真的搞出「東北亞合作組織」,那又怎樣﹖這就變成一局「聚合博弈(convergence game)」,兩國都相信合作是最好選擇,就不會有第五論會談。

為甚麼不是「聚合博弈」﹖

問題是六方會談另外四方,固然擔心美朝「囚徒博弈」拖垮經濟製造難民殃及池魚,但假如兩國變成真正合作伙伴,出現強大的大韓民族主義也好、讓美國加強在北韓的發言權也好,對其他大國都沒有好處。

結果會談的大贏家不是美朝,而是大有面子的中國。美國攻打伊拉克時,北京不斷強調要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問題,但這次它能夠扮演獨特角色,就沒有拉出聯合國解決北韓問題,否則那裏的談判,倒可能有好事者質問為何沒有出現「聚合博弈」。這是近代中國外交代表作,大概也會成為外交史經典,但至於是一本什麼樣的經,就見仁見智了。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