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3日星期六

反民主的民主守護神﹕ 泰國兵變的土耳其模型

持續一年的泰國政治亂局,在一日之內由一場兵變清場。對上次民主選舉反應冷淡的「民意」,居然以八成支持力挺兵變,認為它既解決了民主制度不能解決的問題,又懂得「還政於民」,無損於「人民力量」的完整,簡直是民主守護神。要全面掌握這個奇怪的邏輯,我們應參考土耳其的故事。

軍隊制衡﹕「土耳其民主」的「第四權」﹖

土耳其是西亞最早實行民主選舉的國家之一,但那支龐大的百萬大軍(以及職權獨立的總參謀長)喜歡干預政局,幾乎每十年一兵變。人民卻把軍隊視為最可靠的公職人員,對歷次兵變一面倒認可,反而對民選上台的政客寄予犬儒式嘲諷。美國布殊和戈爾的問題選票不能由民主機制解決,司法機關就一錘定音﹕這個角色在土耳其,就換成了軍隊。

土軍為顯示干政不是為私利,自命為捍衛國父「凱末爾主義」的衛士。每次策動兵變的官方原因,都是「現政府違反國父遺訓」。例如1997年的兵變,源自總理伊蘭巴汗的激進伊斯蘭政策,軍隊認為那扭曲了凱末爾的世俗主義﹔又如1960年的兵變,源自執政人民黨政府拒絕干預通貨膨脹,造成社會動盪,違背了凱末爾的「國家主義」(statism)。

值得留意的是土耳其兵變有「進步」的潛規則,包括軍隊出動前會公開知會政要,1997年那次甚至未正式行動,政府已垮台,因此被稱為「後現代政變」 ﹔土軍接管權力後一般迅速還政於民,不過會重設遊戲規則﹔發動兵變的都不是年輕激進軍官,而是「穩重」的高層。這次泰國兵變,就頗有土國影子。

民主化過程的宏觀調控機制

上述模式的理據,就是民主化在一人一票以外,還需要其他宏觀調控,否則中央和地方、富人和窮人、新移民和原住民之間的矛盾就容易失控。美國立國初年的政制今天看來也相當不民主,開國總統都作風獨裁,只是制度不斷修正,才有今天的民主和穩定。

如此立論大概是政治正確的,但軍隊干政自然不是唯一答案。各國都知道這個民主悖論,回應方式不外四種。第一是「民主條件過渡論」,認為必須逐步擴大民主才能保持穩定、才能測試最有效的制度,特別是東方各國有見英美如此步步走來,也希望抗拒「一步到位的民主」。第二是讓大國成為宏觀調控的機制,例如加勒比海民主多受美國訓政。第三是依靠軍隊、王室、宗教領袖等國內權威進行調控,像土耳其、泰國、柬埔寨、伊朗等國確是有民主制度,但「必要時」可以推倒重來。第四是設計針對族群、城鄉、地方撕裂的憲政,像美國憲法那樣,確立多重制衡的原則。泰國民主的問題,只是沒有完善的框架規劃。八成民意不是反對民主理念,不是滿意軍隊干政,不過是支持由第三到第四類民主的過渡。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