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7日星期六

內賈德通過戰前外交Mock Exam

假如我們不按字面解釋「海軍人質事件」,當它是伊朗 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 的個人模擬考試,科目是「戰前外交」,他這次得多少分﹖

這考試只有一道題目,就是在伊朗掌握核子力量(包括其和平及轉型用途)前,將美國壓力局限在純外交層面,方法不限,道德不限。從這角度看人質事件,我們就容易理解內賈德提供的4個子答案:

一、怎樣才能奪得國際媒體的議題設定權?伊朗最擔心核問題佔據頭條,最希望美國的「帝國主義陰謀」受注視。問題是後者意識形態味道濃厚,又欠新聞性,除非結合一場戲劇同台上演。伊朗在人質事件不斷開記招,各國記者不得不聚精會神聽官方文宣;內賈德宣布釋放士兵那場戲,更花大量時間介紹英美侵略背景,從而與伊朗的談判誠意作對比。事件和平解決、和平又由伊朗主導,短期內,這成了伊朗的「免打金牌」,議題設定權被分去一半的美國顯得被動,華府借單一偶發事件突襲伊朗的風險亦告降低。

二、怎樣才能整合國內支持﹖我們曾介紹,伊朗總統沒獨裁權力,甚至頗為弱勢,上有實權在握的宗教領袖,下有親西方改革派,還有前總統、國會議長一干人等制約。近日內賈德重複強調伊斯蘭大團結(包括什葉派和遜尼派團結),似乎超越了什葉派最高領袖的視野;又刻意以伊斯蘭先知慶典,作為釋放人質的人道原因。相關新聞不但在伊朗國營電台廣播,也以阿拉伯語在半島台、燈塔台、阿布扎比台等中東大台重點播放,經媒體扭曲,內賈德開始得到原來沒有的宗教威權,凝聚的民意反過來又能壓住國內反對派,這是個人的大收穫。

三、怎樣才能爭取中間勢力同情?伊朗這次對國際關注十分歡迎,直接參與斡旋的有敘利亞、卡塔爾和伊拉克 ,間接的有俄羅斯 和歐盟,內賈德對他們給足面子,而且建立了溝通默契,確保一旦危機出現,這批國家不會完全袖手旁觀。同時,營救人質一向屬於伊斯蘭長老的精神影響力範圍,在為期兩周的危機,伊朗也了解到如何利用這中介和西方溝通。

四、怎樣才能削弱敵人力量?內賈德明白,直接削弱美軍軍力是徒勞的,所以才選擇英國下手,發現了英國政府不如美國強勢,並企圖作出分化。在全盤部署以外,他還有一個意外收穫,就是在人質事件的同時,新近上台的美國眾議院女議長、民主黨的佩洛西不惜繞過布殊,「自作主張」訪問敘利亞,鼓吹和平對話,對鄰近的伊朗事件無積極表示,被布殊斥為「發放混亂信息予邪惡軸心」。佩洛西之行安排已久,卻巧合地讓伊朗發現美國外交已出現雙軌聲音;假如民主黨奉行純正的人權外交,伊朗無疑將有更多外交空間。

可以說,內賈德在這場Mock Exam是合格的,得分超過一般期許。假如他自己決定retake,可以選擇封一位在關塔那摩被虐待的穆斯林為英雄、安排被伊拉克美軍囚禁的伊朗人家眷哭哭啼啼受訪、甚至借故扣留一名美軍,這都是異曲同工的實驗。到了伊朗真的擁有核威嚇、又被認可為「理性外交持份人」,內賈德就可以畢業了。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