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香港頭條的國際三人行

【咫尺地球】曾幾何時,據說香港報章頭條常由國際新聞主導,直到近十多年風氣大變,此調才不復再。在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以外,國際新聞要登上香港頭版,恐怕十分困難。想不到踏入2009年,在短短1個月內,居然先後有1男2女3名國際人物登上香港報章頭條。他們是就職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過世的日本AV女優飯島愛,和在港傷人的津巴布韋穆加貝總統夫人。

奧巴馬飯島愛探究香港思潮

雖然不是所有報章都把他/她們放上頭條,但如此安排還是教人欣喜,因為這些報道嘗試突破國際和本土新聞的隔閡,讓讀者感受到一些港聞難以出現的題目;而這些題目卻對人性深處甚有啟發,和香港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關。例如「Change」這觀念,在香港政壇不知被談論了多久,但沒有奧巴馬,卻不可能全面在香港帶出世代交替的重要性。又如飯島愛「AV哲學化」的嘗試及其悲劇結局,其實在港一直有文化學者深入研究,但沒有藥引,卻難以超越小圈子討論。

當然,上述報道並不能算十分深入,畢竟傳媒現時未有合適版面,提供「全球在地視野」的整合評析。於是我們始終難以在報章知道奧巴馬精英之路的香港相應版本,儘管這才是奧巴馬的真正權力來源;亦不能通過飯島愛之死探討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角力,儘管這在香港正變得火熱。

穆加貝夫人催化國際視野

有人問﹕他們真的能應用在香港嗎?表面上,根據比較政治學,這些案例和香港之間具有太多不可比性,難以亦不應被直接比較。但在本土新聞愈來愈細碎化、「唐人街化」的前提下,唯有媒體工作者通過國際新聞,進一步拓展全球在地化的思維,才可能深化、廣化香港的論述層次,不可比的變成可比,也就得到學者諒解。眾所周知,新聞無形之手早已存在,但具有本土延伸性、貌似毫無殺傷力的國際新聞,卻足以成為「借外諷今」的手段,成為編者和讀者會心微笑的橋樑。對編輯而言,這總比純粹收風放風的挑戰為大。

穆加貝夫人在香港撒野的新聞,和隨之延伸的問題,正符合了上述要求。為什麼她的女兒選擇在香港城市大學讀書?為什麼她喜愛/只能在香港購物?為什麼她這麼憎恨英國記者?中國對她一家又持什麼態度?回歸前她常來香港嗎?在百分之二億通脹率的國家,夫人錢從何來?要是上述答案和香港的關係迂迴,那麼津巴布韋的荒誕政局源自後殖論述的事實,和它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濫觴,就對香港有直接參考價值。對此民主派可能得出「不宜過分推廣愛國教育」的結論,愛國人士可能得出「民主化會導致津巴布韋化」的警語,這不要緊。重要的是香港的思考土壤會隨之而生,國際視野也會得到紮根社區的空間。

遠離偽國際化編輯勇氣可嘉

有論者常說,既然香港由市場主導、既然市場賦予國際新聞愈來愈小的篇幅,香港也應順其自然,反正這裏沒有國際人才,國防外交是中央政府的事。這態度未免不負責任﹕沒有了國際視野和國際聯繫,只有被利用的硬件軟件,香港還是什麼?讓香港重返世界、遠離偽國際化的局面,離不開新聞、文化、學術工作者的持份。為此當我們看見奧巴馬、飯島愛、穆加貝夫人登上頭條,發現居然有編輯有如此勇氣和視野,怎不興奮?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