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假如《一百萬零一夜》在巴西(一)

【咫尺地球】當電影《一百萬零一夜》成了文化現象,第三世界貧富懸殊和治安等問題忽然得到觀眾關注,善心人都在想如何改善當地困境。然而問題的多面性,並未真的隨着電影的討論而展開。為此我們可參考講述與印度同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 的電影《無主之城》,及以同一貧民區為背景的《精銳暴隊》。這地區最值得研究的,是一個貧民不願意停火的悖論。

貧民區在山頂 變三不管王國

我們在香港,習慣將居住在山頂的人視為上等人,但巴西的常態卻剛剛相反﹕60年代開始,在里約熱內盧等大城市,大富之家都集中在山腳居住,貧民反而住在稱為「野花」(Favela)的政府分配的山頂貧民區。這是因為不少巴西人由農村投奔城市,只能住在城市外圍,同時市內貧民也被「淘汰」、逼遷到山頂,形成市內愈高愈窮、市外愈遠愈窮的經濟怪圈。這些貧民區和險要的自然地勢相結合,令它們比其他國家的貧民區更易變成三不管的獨立王國。

從上述巴西電影可見,那裏的黑幫大佬實行「高度自治」,連正規巴西警察落了單,也不敢進入黑幫地盤;勇於進入的,又幾乎全被黑幫收買。從政治學角度而言,某程度上,能落實有效管治的秩序,已可稱之為準政權;巴西存在不少「山頂國」,這是不能隱瞞的現實。反而巴西國家憲法提及的人權、公民、選舉、自由,對貧民而言卻不一定是有效管治的真正組成部分。

上述電影實地拍攝,申請拍攝的對口單位自然也是黑幫而不是政府。來自巴西貧民區的著名黑幫「首都第一司令部」,近年多次發動對聖保羅州的正規襲擊,形式甚至仿似是「國與國」的宣戰。然而巴西貧民「國」的秩序,和意大利黑手黨在西西里島建立的黑色秩序一樣,對區內平民,倒不能算是一無是處。區內雖然弱肉強食,居民卻不一定希望黑幫和政府停火。根據政治心理學的組織過程理論(Organizational Process Theory),恐怖/犯罪組織為了延續自身的生命力,每每在決定停火後,反而對內部成員倍加嚴苛。例如每當愛爾蘭共和軍(IRA)和英國政府停火期間,只能忙着不斷捉內奸,就是為了讓組織的準戰爭機器繼續啟動。但只要這些組織繼續和政府對峙,居民就成了他們組成的有機力量,恐怖大亨/黑幫大佬們就自覺有「責任」保護居民,維持區內一般的治安。例如居民生了病,黑幫會負責醫治;小偷在他們的地盤出現,「領導人」也會喊捉賊——當然,動機都不崇高,只是為免小事變大、打草驚蛇而已。反而每當政府進駐後,集團式貪污就變為常規的白道秩序,對居民而言損失可能更大。何况巴西貧民只要在貧民區住滿5年,即可合法擁有所住土地,兩害相權,他們反而擔心換了「管治」,送狼迎虎,一切要推倒重來;而要根治貪污等政治問題,他們認為幾不可能。

黑幫「維持治安」 居民寧拒政府

巴西政府過去從不明白一般平民何以甘願忍受在黑幫統治下生活、抗拒政府幫忙,直到近年左翼政客盧拉當選總統,才開始扭轉從精英俱樂部望向貧民山頂的想當然。印度政府準備利用《一百萬零一夜》帶來的契機前,應該先把上述巴西電影一併研究,要是不知道「水清則無魚」,第三世界的貧窮和治安問題,始終難以解決。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