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卡扎菲獨裁的背後﹕部落矛盾與東西分裂

【咫尺地球】在一般人印象中,利比亞領袖卡扎菲是獨裁者中的獨裁者,加上一度沉迷「輸出革命」,令他得到「利比亞狂人」的稱號。其實卡扎菲獨裁的背後,隱藏着利比亞分裂的危機。他在位40多年間,國內曾發生多次騷亂,他兒子對「利比亞可能爆發內戰」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

「爆發內戰」警告非空穴來風

卡扎菲政權由1969年革命成立,被革命的是短命政權利比亞王國(1951-1969),由三塊原來相對獨立的地區合併而成,最重要的是的黎波里尼亞(Tripolitania),以及東部的昔蘭尼卡(Cyrenaica)。歷史上,東西利比亞互不統屬,在意大利殖民時期也被分而治之,直到1934年才勉強合併。西方扶植的利比亞國王伊迪里斯(Idris)本身是伊斯蘭教長,一戰後被西方承認為昔蘭尼卡酋長,他原來不過要爭取昔蘭尼卡獨立,到了意大利二戰戰敗,英美希望利比亞統一,才讓他「順道」擔任利比亞國王。

伊迪里斯在位期間,鄰國埃及的納塞爾威望極高。伊迪里斯十分擔心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革命風暴會推翻政權,因而長期坐鎮昔蘭尼卡的杜布魯克(Tobruk),並以東部重鎮班加西(Benghazi)為共同首都,以便監視埃及一舉一動,親王室勢力在東部因此得以生根。

東部親王室力量+極端伊斯蘭武裝

卡扎菲政變後,進行中央集權改革,廢除從前的行政區域,但東西部差異依然明顯,而他以的黎波里為單獨首都後,能絕對掌控的勢力範圍,其實只局限在西部。王室殘餘力量外,東部也是其他反政府陣營的基地,例如比卡扎菲更激進、據稱與蓋達有聯繫的極端伊斯蘭組織「利比亞伊斯蘭戰鬥團」(LIFG),也是以東部Jebel Akhdar山區為根據地,反卡扎菲不遺餘力。埃及和利比亞1977年爆發邊境衝突後,西方更希望得到埃及合作,通過昔蘭尼卡顛覆利比亞。1980年,杜布魯克曾爆發反卡扎菲起義,令卡扎菲進一步集中資源發展西部,變相令東部長期貧窮,矛盾激化。雖然卡扎菲的外交姿態已軟化,但他是南蘇丹獨立運動的堅決反對者,就是擔心利比亞會步其後塵。

卡扎菲兒子提到「利比亞是一個部落國家」,也可圈可點。利比亞面積比埃及更大,人口卻不及埃及一成,在主要大城市外,部落領袖影響頗大,此前無論是土耳其還是意大利佔領期間,部落聯盟都是本土事務的仲裁者。這些部落間自然既合作也衝突。利比亞王國成立後,部落聯盟佔據政府主要職位,就是卡扎菲革命也不能取消部落影響,反而要依靠人民對部落的向心力維繫統治。問題是卡扎菲本身來自小部落卡達法(Qadhadfa),祖先來自也門,一直擔心大部落不賣帳。1970年代他搞的「綠色文化大革命」被當作宗教狂熱,其實背後也有打破部落主義的決心,不過成效有限。

東部部落90年代曾發動軍變

1993年,利比亞人口最多的部落Al-Warfalla公然挑戰卡扎菲,在軍中發動政變,導火線是卡扎菲以自己部落成員壟斷資源最豐盛的空軍,令其他部落感不公。政變雖失敗,8名Warfalla軍官被處決,但對利比亞影響極深遠,因卡扎菲懷疑第二大部落Magariha也支持政變。1990年代開始,利比亞外交政策邁向溫和,其實也是對國內危機的無奈回應。

這次革命,上述兩大分裂元素充分發揮作用﹕一方面,示威是由東部發起的,另一方面,有兩大部落領袖公開表態支持示威,一位就是Warfalla部落領袖瓦爾弗利(Akram Al-Warfalli),他說「卡扎菲已不再是弟兄」,要他離國;另一位是東部部落Al-Zuwayya族長,他威脅中斷輸出區內石油來聲援革命。其實假如王室後人、部落領袖、民主化支持者、伊斯蘭主義者等肯結成統一戰線,卡扎菲的政權是不可能維持至今的,只是他們難以合作,也難推舉共同領袖,才令卡扎菲振振有詞說「只有我,國家才會統一」。「憤怒日」提供了整合反對勢力的契機,但其實民主化只是一個口號,失業青年則是催化劑,國內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才是革命源頭。

沈旭暉

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及對外關係統籌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