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希拉克為台灣公投戴上「具侵略性」、「不負責任」、「嚴重錯誤」三大帽子,為西方國家罕有的強烈表態,被內地視為「巴黎大捷」。
然而法國「挺京」除了與胡錦濤親自護送的電訊合同有關,更多是出於反美情結的潛藏考慮,與台灣自身關係反而不大。
法美兩國在伊拉克戰爭前失和,事後和好但不如初。美國拉攏英國、南歐及東歐結成「新歐洲」弧形聯盟,從而孤立「舊歐洲」,已成為符合美國利益的長遠國策。法國反對台灣公投,則宣示了其有力與美國競逐「國際民主領袖」地位。
法國為最古老的民主大國,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更以公投為基本國策,它所倡導的雙元首制、直接民主,與北美的代議民主一直不盡相同。在布殊為「反對」還是「不支持」惆悵時,法國以「公投權威」身分義助北京,胡錦濤亦選擇在巴黎而非華盛頓承諾推行政治改革,這是分明與美國對着幹,更鞏固了巴黎作為民主聖地的地位。
事實上,中法的和諧關係一直為人忽略。蘇聯解體後,中國外交部以法國為多極格局的重點拉攏對象,對法國售賣幻影戰機與拉法葉戰艦予台灣保持克制,未有作出「法國反動勢力支持台獨」的陰謀控訴。由於法國已把美國的歐洲盟友視為潛在對手,中國則視日台為心腹大患,中法兩國在反恐、反美到反台獨的合作,其實是兩國在全球化時代「近攻遠交防美」國策的系列延續。
陳水扁聲色俱厲地批評希拉克「無知可恥」,卻忘記了夫人吳淑珍及副總統呂秀蓮去年訪問歐洲時過分招搖,一位過凱旋門而不入,一位入其門而大肆諷刺中法關係,早已開罪主人。何況兩位女士在美國收斂得多,明顯有雙重標準,這對民族自尊極強的法蘭西人來說,更是一項原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