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0日星期日

迷你國家與時並進之謎

【咫尺地球】梵蒂岡教宗和摩納哥元首雷尼爾親王在同一周病逝,全球面積最小的兩個國家同時失去元首。其實地球還有不少類似迷你國,面積與海洋公園不相上下,一般評論認為它們只是國際花絮,其實卻是全球化時代的重要成員。


迷你國的成型

Jacques Rapaport在1971年發表《小國及領域﹕地域及問題》,被視為小國研究的重要作品,歸納了迷你國成型的三大原因。第一是天然及地理的孤立,例如曾經在衛斯理小說《迷藏》出場的堡壘山國安道爾(Andorra),就是法國和西班牙間的天然山地屏障。第二是歷史過程,例如意大利中部的聖馬力諾(San Marino)是歐洲最古老的共和國,雖然國土不斷萎縮,但誰也不敢切斷這一絲香火。第三是社會、文化、種族的不同,例如非洲迷你國岡比亞(Gambia)是英語區,難以再和境外的法語母體塞內加爾聯合。

但是在全球化時代,上述生存價值已經大為降低。印度在1975年強行合併國民生活安逸的錫金王國,宣告「天然及地理的孤立」再不是迷你國的獨立保證。摩納哥、列支頓士登(Liechtenstein)等國不斷更改古訓,一旦缺乏繼承人即與鄰國「和平合併」,也反映世人對歷史的妥協。社會文化的差異,甚至已成為地區一體化的動力,例如加勒比海一群小島國便不斷提議合併來達到資源互補。

迷你國為求自保,找出了以下與時並進的新角色﹕

全球體系的孤島

迷你國面積過細,不可能構成反區域一體化的氣候,卻懂得利用它們表面的不重要性,成為合法的全球化漏洞。摩納哥幾乎不設所得稅,金融制度顧客至上,設有賭場供灰色富豪洗黑錢,結果成為著名的避稅天堂。加勒比海島國的基本國策就是吸引各種灰色企業到境內註冊,從不加以監管。布殊在9/11後宣布取締全球避稅天堂,進行「金融反恐戰」,不久即按特區邏輯變成「不說,即不存在」,因為華府發現若避稅天堂透明度提高,對華爾街影響更大,大企業儲備基金被恐怖分子查獲的後果更不堪設想。

事實上,全球體系的迷你孤島,更成為各國轉型期間抵抗經濟一體化的避風港和周轉站。例如在蘇聯邁向俄羅斯的過程,大量國家資產落入艾巴莫域治一類寡頭暴發戶,再流向不同「天堂」,政府一度大為頭痛。不過普京終於發現,幸好有巴哈馬和馬耳他,國家資產才沒有全部落入「敵對勢力」,經過討價還價,依然能夠逼使寡頭重新交出產業。意大利政府默許黑手黨把侵吞的國家資產存放在迷你國度,也是基於同一兩害相權的判斷。

「國家公司化」

何况迷你國現在以公司方式經營,所有國民都是股東,不會對公司有國家的要求,不會要求元首負責環保、公義、民主一類宏偉綱領。迷你國的管治模式在全球化時代更為便捷,因為有志上述理念的國民,都會訴諸鄰近地區組織或跨國企業,一切添煩添亂的議題上繳全球,迷你君主自然比大國領袖更能發揮CEO的營商創意,令「國家公司化」可能成為國家的發展趨勢。

例如摩納哥雷尼爾親王的海陸空全天候娛樂化,把國家變成一個遊樂場,從來沒有道德包袱。聖馬力諾為了吸引遊客留宿,大量引入意大利名牌服裝店和鞋店,特設低稅率傾銷,國家已成為掃貨百貨公司。地中海島國馬耳他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更想出一門無本生利生意,就是向世界各國暴發戶提供「爵士授勛一條龍服務」,只要付出低廉價錢,即可享有馬耳他領導人親自頒發的銜頭,此後以Sir示人。筆者也認識這門生意的香港代理,據悉有些「學者」已經「授勛」,並在發掘相關商機,相當可喜可賀。

在廿一世紀,大國自我割裂部分細胞成立衛星國,建構自己的避稅天堂和不受現代國家倫理規範的「公司國家」來「X獨」,似乎不再是大逆不道。面積比香港還小的太平洋基里巴斯(Kiribati)、圖瓦努(Tuvalu)等國曾提出「每島獨立」,就多少有「良性分裂」的意味。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