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日星期六

菲律賓「人民力量」與潛意識

【咫尺地球】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夫人正受涉嫌選舉舞弊的「馬尼拉水門事件」困擾,家人親信則集體傳出貪污醜聞。反對派適時提出「人民力量」口號,號召群眾推翻「失去道德統治能力」的總統。然則什麼是「人民力量」﹖

「人民力量」的弔詭

在議會民主國家靠「人民力量」而不是議會程序推翻民選總統,屬於政制以外的非常行為,一派學者認為它是民主的輔助機器,另一派直斥之為政變。無論如何演繹,「人民」的內涵在各國政治經常充滿雜質,例如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七色革命」的「人民」明顯有外國色彩,菲律賓的兩次「人力革命」則為國內「三大人民」——天主教會、軍方和財閥——的妥協。諷刺的是上回針對阿羅約夫人的政變失敗,同樣被演繹為「人民力量的勝利」。

「人民」是否願意集結「力量」,與其說是受到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一籃子綱領感召,不如說是受到政治心理學的集體潛意識驅使。菲律賓自1946年獨立以來,產生了數個集體國民情意結,往往在關鍵時候影響國家航向。第一是本欄曾討論的「菲傭外交」,第二是針對裙帶資本主義的「門閥恐懼症」。

「門閥恐懼症」與「美國情意結」

學者經常以菲律賓前總統馬可斯為裙帶資本主義典型案例,就是說他建構的資本主義只惠及有裙帶關係的親信和外國勢力,本土財閥為求自保也要成為裙帶一員,造成一些新馬克思主義者眼中的不公義霸權。但是除了壟斷國家經濟的層面,裙帶資本主義在菲律賓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菲律賓地方勢力一向龐大,各地都有各自的裙帶體系,結果造成家族門閥政治。例如阿羅約夫人的父親馬卡帕加爾是菲律賓第九任總統,當年以反貪英雄自居,長期與馬可斯打對台,女兒的冒起與家族餘蔭頗有關係。就是聲名狼藉的馬可斯夫人艾美黛,至今在家鄉還是相當受歡迎。2001年下台的影星總統艾斯特拉達除了貪污罪狀,還是因為企圖建立新門閥,才備受各派圍攻。

第三個情意結為「美國情意結」。表面上菲律賓是美國忠實盟友,但雙方卻有過相當血腥的歷史。二十世紀初,由於美國反對菲律賓獨立,支持民主化的承諾又長期食言,當地民族領袖集體起義,美菲戰爭持續二十年,死亡人數接近一百萬。戰後菲律賓人雖然視移民美國為上進動力,但是對美式理想話語一直存有集體質疑。美籍菲裔作家Carlos Bulosan著有《美國在心中(America is in the Heart)》一書,記述童年在呂宋目睹美軍暴行的經歷,如何影響他移民加州後的生活,以及變成菲律賓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是「個人歷史系列」的經典作品,應以政治心理學角度細讀。時至今日,菲律賓人都明白親美的必須性,不接受全面反美的領袖,但同時對美國的全面控制亦有潛在警惕。

預防「人民力量」的佈局

將上述框架應用於今日局勢,靠「人民力量」上台的阿羅約夫人身為過來人,原來不應如此危殆。

首先她是對「菲傭外交」貢獻良多,訪港爭取改善菲傭待遇一役曾令她大量得分,在不少菲傭眼中依然是正面英雌。她本人是美國教育培養的精英,又是克林頓的同學,但懂得避免成為美國代言人,在駐伊拉克傭工被扎卡維綁架後決定不理華府壓力撤軍,亦令她得分不少。

唯一集結「人民力量」的情結,就剩下對阿羅約建立家族門閥的憂慮。總統的丈夫、當選國會議員的兒子和擔任內閣成員的學生都被傳貪污,其實比她本人舞弊更令本國人民敏感。所以在過去一星期,阿羅約夫人的反擊都是向親信開刀﹕兒子無限期停職、學生部長下台、丈夫流亡香港。這些遲來的舉措和民主自由已毫無關係,只是希望撫平菲律賓人的「恐門閥意識」,明顯具有針對性,已成為能否扭轉形勢的關鍵,也是能否令「三大人民」滿意的關鍵。

不過即使逃不過下台命運,阿羅約夫人一直刻意經營在「人民」潛意識的正面形象,而這些形象並未受到全面破壞,她的政治潛能不應被一筆勾銷。這是目前被普遍忽視的。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