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3日星期六

倫敦又爆炸的心理戰迷思

【咫尺地球】倫敦公共交通系統再次爆炸,坊間自然聯想到兩周前的恐怖襲擊,但也帶出一個國際反恐的常見疑團﹕究竟惡作劇家、精神病人、騎呢分子的「藝術傑作」,和設計精密、層層遞進的恐怖計劃如何判辨﹖

「知覺警覺」Vs「知覺防禦」

若深究這問題的答案,本質已是流於枝葉,因為對執行治安的人員來說,最重要的只是事前的判斷、事後的應變,也就是政治心理學的課題。根據傑維斯 (Robert Jervis)的研究,決策者判斷危機的過程,受到「一廂情願思維」(wishful thinking)影響,有時會過分反應,有時則會回應遲緩。他的結論是,若決策者認為解決危機屬於能力範圍內,他們對危機的象會特別敏感,這是所謂的「知覺警覺」(Perceptual Vigilance)﹔相反潛意識會拒絕承認這樣的象存在,低估危險的可能性,這是所謂的「知覺防禦」(Perceptual Defense)。

目前英國人的「知覺警覺」明顯相當高。但一個月前,英國反恐情報機關卻把恐襲風險評級由「整體嚴峻」(severe general)降低一級至「實質威脅」(substantial)。若當時發生這次只有一個人受傷的襲擊,也許並未能改變英國的「知覺防禦」。

這次襲擊當屬於「心理戰」,而到了英國「知覺警覺」如此敏銳的今天,究竟怎樣才算對國民影響最小﹖根據在9/11後被西方吹捧的《超限戰》,心理戰是與金融戰、毒品戰、生態戰、資源戰、網絡戰、虛擬戰等並列的戰爭「超限組合」之一﹔根據作者解放軍將領喬良和王湘穗的解說,這些新戰爭就是要製造「不對稱戰役」的大環境,通過有限資源,和力量懸殊的對手周旋。他們舉出「意大利長槍黨武裝」作例子﹕這個按名稱推論應是極右的組織,專門襲擊銀行和新聞機構的電腦網絡,盜取資料、刪改程式、散播謠言,曾令意大利中央銀行電腦脫離國家網絡,又曾攻入國家核子物理研究所電腦,戰績相當「彪炳」。但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錢為武器,只是製造恐慌。若意大利政府單一強調收緊網絡安全、控制經濟流通,正是求仁得仁。

心理戰對民間的另一影響,是製造「達文西密碼」式的穿鑿附會意象。9/11後出現中世紀Nostradamus預言的杜撰版本,倫敦爆炸後媒體請來 9/11人肉炸彈的父親「評論」一番,都是製造恐懼意象的心理戰。Jon Stone編輯的半學術書籍《期待末日﹕失敗的預言》,記述了這類人為意象如何迅速影響社會,值得一讀。

再回看目前英國專家對炸彈的演繹,舉一反三,便教人頗為擔心。

「視覺心理戰」Vs「非視覺心理戰」

英國官員、媒體和學者,大多演繹目前狀為源自視覺的心理戰。攻伊期間,美軍就是廣泛使用所謂「震懾策略」(Shock and Awe),希望通過斷頭襲擊、狂轟濫炸來製造恐懼,瓦解敵人。「九一一」雙子塔倒塌講求視覺震撼,車臣游擊隊綁架小學生製造全裸小孩四散逃亡的畫面,恐怖分子襲擊倫敦地鐵採用炸彈而不是殺傷力更大但視覺效果「欠佳」的沙林毒氣,也屬同等思維。

但假如連串小規模襲擊並不以殺傷或震懾為目標,按另一道公式計算,只能是希望英國當局會盡快效法美國設立國土安全部,以收緊人權為代價進行「國營反恐」。這樣的改變,毋須通過生老病死,卻能比死若干數字的人、傳播一些奇怪的謠言,更易改變英國人民的根本生活。這是另一種心理戰——源自非視覺的心理戰。

在一個政府以「知覺防禦」面對恐襲的年代,後者反而絕難得逞。但當危機管理者處於全天候「知覺警覺」,這種非視覺的心理戰,卻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奏效。英國內政大臣祈卓禮表示將建立「全球極端回教徒資料庫」,這是威權主義干涉自由主義的明顯徵兆,相當有布殊風範。這是因還是果,是目的還是手段,是人家的目的還是人家的手段﹖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