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3日星期六

一個陌生國度.一半饑荒國民

【咫尺地球】還記起南亞海嘯期間,災情圖片處處,人性光輝也是處處。近日西非國家尼日爾爆發饑荒,數十萬人瀕臨天劫,當地政府依然拒絕調低物價,如此「花絮」,卻幾乎絕迹本地媒體﹔連西方媒體也無意「大做」的人道危機,還有來自東非窮國厄立特里亞 (Eritrea)﹕那裏一半國民急須糧食援助,比率相當駭人。究竟這個國家何以完全被國際漠視﹖

美國在東非的四十年爛帳


若以為厄立特里亞知名度低,大國對它了解不足,則大錯特錯。過去半世紀,這地區都是大國的爭霸劇場﹕正是源於這種「關切」,西方媒體才有意無意對劇場的今日情况按下不表。

厄立特里亞曾是意大利僅有的殖民地之一,墨索里尼正是通過它入侵鄰國埃塞俄比亞,建立「意屬東非帝國」。二戰後埃塞俄比亞一度成為僅有的數個非洲獨立國,相對不傾向泛非社會主義,故美國視埃塞國王「猶太獅」海爾塞拉西一世為非洲頭號盟友,韓戰、越戰都靠埃塞提供軍事後援基地。在這前提下,美國支持塞拉西在 1952年兼併厄立特里亞,燃起了當地持續40年的獨立運動。

到塞拉西被左翼政黨推翻,埃塞俄比亞忽然變成蘇聯盟友,美國立刻翻臉支持厄立特里亞游擊隊。1993年厄國游擊隊聯同另一支埃塞叛軍共同推翻後共產政權,厄立特里亞正式脫離埃塞獨立,埃塞則改由游擊隊統治。這個紅海國家重生時,媒體一致唱好,認為它有條件成為「非洲新加坡」﹔加上當地女權高漲,女兵在內戰期間佔去游擊隊三成兵源,當地人以為理所當然會成為西方寵兒,與國際接軌指日可待。

諷刺的是厄國和新埃塞這雙昔日盟友不久就因邊界爭端反目成仇,雙方都自以為得到美國支持,在1998至2000年爆發了學者稱為「EE問題」的無聊戰爭,死者逾十萬,繼而災荒處處,國際社會幾乎無人理會。

「饑荒預警網」 (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

當埃塞俄比亞還是共產統治時,美國搞We are the World賑災搞得街知巷聞﹔敵人變成今日盟友,反而不值一顧,實在吊詭。

來到今天,這些非洲國家面臨饑荒的消息發佈,並非來自該國政府,而是以下兩大途徑﹕一為當地人臨急學上網,再「點對點」向各國發電郵求助﹔二為靠一個名為「饑荒預警網」(FEWS)的統計中心發出報告。中心由美國國際開發署撥款成立,屬全球同類機構的先驅,為非洲各國設立了「四級警報訊號」,分別為「正常」、「關注」、「危機」、「緊急」。事實上,後三級狀態在已發展國家而言,都已是災害。FEWS判辨危機的準則,主要是科學儀器衍生的不同指數和地圖,包括耕地、雨量、氣候、水分需要程度等。指數都是逐月逐日加以觀察,以便及早向各國預警。當然我們不能排除FEWS的政治色彩,例如「預警」這概念,就和布殊主義「先發制人」的概念掛鈎,自此四級警報的曝光率才愈來愈高。但FEWS的出現,畢竟改變了各國賑災「後發制人」的國際傳統,完善了海嘯以後各國嚷着設立卻設立不了的系統,始終是歷史的跨代貢獻。

對厄立特里亞一類知名度甚低的國家而言,問題不是它們得不到警報,而是不懂得國際公關。由於預警區的危機未出現,市面一切如常,難以提供骨頭嬰兒災難圖片沙龍,自然也難吸引國際媒體和NGO。但假如警報是來自拉丹、瓦扎希里或扎卡維,CNN、BBC卻必會如獲至寶。過去數年來厄立特里亞的見報率一半與蓋達有關,不是說拉丹在當地招兵買馬,就是說恐怖分子在也門對岸的厄國港口密謀策劃襲擊。

根據上述邏輯,難道唯有讓恐怖主義和天災人禍這兩種預警掛鈎,才能讓厄立特里亞全面曝光﹖否則正如斯大林所言,100萬、200萬,都只是個統計數字﹔就算配上FEWS的high-tech圖表也毫無人氣,that's it。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