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7日星期六

黑山獨立,不等於巴爾幹動盪

【咫尺地球】黑山共和國公投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後,不少評論擔心鄰近地區分離主義得到鼓舞,令剛剛出現和平的巴爾幹半島又陷入亂局。這其實是一個悖論﹕要是黑山獨立有如此效應,它根本不可能獲得國際承認。就此我們可以參考兩個案例﹕

克里米亞獨立的失敗


1994 年,位於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舉行公投,60%選民投票,其中80%贊成獨立,獲得國會通過,贊成比例比黑山公投還要高。克里米亞在歷史上相當著名,不但是護士南丁格爾的成名地點,也是蘇聯王牌黑海艦隊的基地。它原來被蘇維埃中央劃入俄羅斯聯邦,直到1954年,蘇共領袖赫魯曉夫以「紀念俄烏結盟 300周年」為名,將克里米亞贈送予烏克蘭,但俄羅斯人依然佔克里米亞人口絕大多數。蘇聯解體後,他們希望獨立或重歸俄羅斯,要求以俄語為法定語言,也屬意料之中。

然而西方各國都不贊成克里米亞獨立,因為那會加強俄羅斯實力,並會波及其他黑海沿岸國家(例如對岸的土耳其)。有趣的是同胞俄羅斯人也不贊成克里米亞獨立,害怕這樣會逼得烏克蘭愈走愈遠,建立它主導的「西獨聯體」(也就是已經成型的「古阿姆集團」)和莫斯科抗衡。結果克里米亞只得接受自治協議,留在烏克蘭,變相宣布公投作廢。身分類似的還有一個「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國」(Transnistria),也是由俄羅斯人組成,人口只有 50多萬,比黑山還少,蘇聯解體後歸入摩爾多瓦,不服而搞獨立,也是不獲承認,只被當作「境外俄人」處理。

索馬里蘭獨立的失敗

另一例子本欄多年前曾經觸及,就是東非索馬里北部──「索馬里蘭」(Somaliland)──的片面獨立。索馬里原來由兩個殖民地合併而成,分別是北部的意屬索馬里蘭,和東部的英屬索馬里蘭。近年搞獨立的這個索馬里蘭,在1960年有數日成為主權國家的歷史,當時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30多國承認。 1991年,索馬里中央政府崩潰,索馬里蘭宣布獨立,建立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至今已舉行數次直選。2001年,索馬里蘭就新憲法舉行公投,66%選民投贊成票,也就是確認獨立。

美國經常將索馬里列為「失敗國家」的樣辦,但偏偏不願接受管治得宜的索馬里蘭獨立,官方說法是「尊重非洲意願」。索馬里人一直持有「大索馬里主義」,希望將領土擴充至鄰國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但後者還是反對索馬里分裂。這是因為非洲團結組織(即現在的非盟)有一項「不能更改殖民時期疆界」的共識,以免各國分離主義群起效法。此所以就算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希望削弱索馬里,為了顧忌它們各自的分離主義,還是要名義上支持索馬里統一。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獨立安全措施

假如各國擔心黑山獨立製造混亂,它們完全有能力預防獨立出現,或扼殺公投結果。歐盟成為黑山獨立的背書者,為公投定下55%的有效指標,是需要負責任的﹕ 在上述案例,它以及獨聯體、非盟一類國際組織,都不願承擔這角色。這不是說歐盟希望黑山獨立﹕根據歐盟為東歐國家設定的入盟經濟準則,黑山達標甚至還難於塞爾維亞。這不過說明既然獨立壓力始終存在,現在算是相對穩定的時機而已。

這是因為塞爾維亞境內剩餘的兩個自治區目前都不會構成真正問題 ﹕科索沃已經被西方有效監控,即使爭取獨立,也缺乏獨立軍事衝擊鄰國的能力﹔另一個伏伊伏丁那(Vojvodina)的非塞族人其實不多,據民調顯示,目前支持獨立的只有5%(日後難說)。原來最應反對黑山獨立的塞爾維亞,現在由親西方總統科什圖尼察執政,他當年通過美國協助的「無色革命」上台,及後得到各種援助,令塞爾維亞已經失去議價能力。由於加入歐盟成為塞族共識,黑山獨立由歐盟背書,塞族人更不會添煩添亂。甚至俄羅斯也只能顧及前蘇聯各國被滲透,對東歐再變天已無能為力。既然這些早在一年前已經被沙盤推演,黑山獨立的短期連鎖效應,包括對世界盃那隊「塞黑隊」在內,都應該影響微忽。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