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8日星期六

民主黨「大勝」的背後:利伯曼和查費爾的故事

美國中期選舉過後,鷹派圖騰拉姆斯菲爾德終於下台,各國形容為「美國變天」,一廂情願寄望「後布殊」時代到來,也一廂情願寄望民主黨兩年後贏得總統大選。不過,當我們閱讀民主黨「大勝」,當發現這結果無疑是美國兩黨鐘擺效應的顯示、反映選民求變,卻不代表布殊這些年來大力推廣的新保守主義不受歡迎,反而可能加速民主黨「新保守化」。

戈爾前副總統拍檔退黨當選

其中一個具啟發性的例子是康涅迪格州參議員選舉。筆者當年留學身處該東岸州份,多少明白當地居民視民主黨人利伯曼(Joe Lieberman)為萬年領袖,就像甘迺迪家族在麻省的地位無可動搖。利伯曼1989年開始當選參議員,2000年獲戈爾選為副總統拍檔,成為第一位競選副總統的猶太人,搶去不少傳統支持共和黨的猶太票。

近年他的立場和共和黨愈走愈近,包括投票支持耶魯同窗布殊攻打伊拉克,以及認可新保守主義的基本道德和市場立場,更不用說身為猶太人要挺以色列到底,雖然依舊對環保一類共和黨忽略的議題窮追猛打,但已被視為布殊隱形盟友,因此在今年康州民主黨初選被當作叛徒,失去黨提名資格。此後他退黨以獨立身份參選,擊敗兩大黨候選人連任,其中共和黨候選人只有10%選票,反映傳統共和黨支持者都改投利伯曼,共和黨重量級大老包括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前眾議院議長金里奇、新保守主義精神教父布克萊等群起支持他,不少民主黨人也不介意他的叛離和新保守傾向——只要他不是共和黨員就好。

羅德島「共皮民心」參議員連任失敗

另一標誌性選舉出現在另一東岸重鎮羅德島。該州現任參議員共和黨的查菲(Lincoln Chafee)屬黨內自由派,貧苦出身,支持由墮胎到平權政策的非新保守教條,被視為「共皮民心」。這次他連任失敗,被民主黨保守派挑戰者懷特豪斯(Sheldon Whitehouse)取代,後者初選時面對走激進民粹反戰路線的對手希勒(Carl Sheeler),已顯示其右傾的一面。如此結果,反映選民並不真正在乎候選人的具體傾向,只相信共和黨當權已久,是時候推倒重來,否則就造就長期霸權。難怪查菲敗選後表示考慮退出共和黨,更聲稱民主黨得勝是「好事」。

不少民主黨智庫近年鼓吹檢討策略,提議傚法共和黨爭奪宗教道德高地,因為民主黨原來就代表耶教正統,而新保守主義已成為美國國教,只能向右走才能和對手一較高下。事實上,民主黨掌控兩院可以是一大危機,因他們為了維持並不充裕的優勢,很可能被黨內右派牽着走;反而要是保持在野身份,就沒有這樣的包袱。到了 2008年,很可能兩黨的官方路線會出奇地相似,屆時選民對共和黨的厭惡業已消減,民主黨要是還沒有發展出獨特的意識形態,無論是誰當選總統,都不見得會走和布殊截然不同的路。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