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6日星期日

美國大選與肯尼亞大選的互動

【咫尺地球】肯尼亞總統選舉出現爭議,造成騷亂,輿論擔心會出現基庫尤族和盧奧族之間的盧旺達式種族清洗。然而兩者始終有根本不同:盧旺達衝突醞釀已久,把該國納入勢力範圍的法國一直坐視不理、乃至推波助瀾,令民兵組織趨於完善,可在一夜之間屠殺、作戰,反觀肯尼亞民兵屬相對雛形,國家畢竟較發達,城市人不易被大規模煽動。更重要的是盧旺達內戰在當時毫無宣傳價值,各國才敢漠視,但肯尼亞大選可能和美國大選產生微妙互動,令美國總統候選人不易獨善其身。

先說現任總統齊貝吉,眾所周知他是布殊政府的反恐盟友,把內羅畢建成打擊索馬里和蘇丹恐怖主義的橋頭堡,似說明他是西方寵兒,將被偏袒。他在美國國內確有較高認受性,但並非源自布殊(布殊各國盟友已所剩無幾),而是來自克林頓。

克林頓曾視齊貝吉為「最想見的人」

事緣克林頓卸任後,曾接受已故名嘴詹寧斯(Peter Jennings)訪問,被問及誰是他最希望會見、但在任內沒有機會見的人,克林頓的答案出乎意料,就是齊貝吉。當然,這是克林頓即時反應的測試:假如他答著名領袖,後續問題自然是「當總統時為什麼不見」,因此克林頓選擇在2003年才上台的齊貝吉,理據是他向肯尼亞全體小學生提供免費教育,「比其他領袖的貢獻都具體」,一切政治正確,符合形象建構,畢竟布殊是不可能隨口說出任何非洲元首名字的。這樣一來,齊貝吉的國際聲望高了不少,克林頓也就有了規範齊吉貝對非反恐議題的道義責任,這責任是獨沽一味反恐的布殊沒有的。如今,克林頓和希拉里以夫妻檔姿態競選,責任亦轉嫁到希拉里身上,何况克林頓任內最被批評的外交失策,就是沒有干涉盧旺達大屠殺,相信懂提問的記者,是不會走漏肯尼亞的。

奧廷加借鄉里奧巴馬拉票

挑戰齊貝吉的反對派領袖奧廷加同樣瞄準美國大選拉票,因為希拉里的勁敵奧巴馬不但是肯尼亞移民後裔,而且和奧廷加屬於同一個盧奧族。肯尼亞人對奧巴馬競選總統十分重視,希望他當選能惠澤鄉親,這自然不大實際。奧廷加卻懂得把握機會,把虛無的希望化為競選運動,不惜將奧巴馬往肯尼亞訪問的「尋根之旅」照片,和自己的硬照經電腦合成,說這是兩國盧奧族人聯盟的「奧奧配」,本欄月前對此曾加以介紹,並預期奧巴馬將被捲入肯尼亞族群衝突。大選中,奧巴馬的形象就是非洲之子、關注弱勢,自不能對祖家衝突視若無睹,何况規範盧奧人是其他候選人沒有的優勢,只要把握得宜,絕對是得分作。

肯尼亞騷亂適逢美國大選,也許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在伊拉克戰爭以外,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因為杯葛北京奧運的牽連,也成了競選次要議題之一,所以非洲總會被觸及。加上肯尼亞在猶太人心目中有特殊地位,不但是以色列人的熱門旅遊點,歷史上更一度成為猶太人心儀的避難所,一旦當地出現嚴重衝突,將引起由以色列到美國猶太投票團的連鎖反應。要是當地還是出現大屠殺,除了令美國總統參選人的外交部分集體失分,更說明華府近十年宣傳的「人權高於主權論」,是白說了。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