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2007年 四大國際趨勢

【明報專訊】2008年將至,又是大事回顧的時候。當我們進行這類回顧,每每過分強調個別事情的起承轉合,見樹不見林。但淡化了誰上台下台、哪裏爆炸、舉行什麼會議一類新聞,再予以整全分析,我們可綜合2007年四大國際趨勢如下﹕

一、環境能源外交一體化

戈爾獲諾貝爾和平獎,固然象徵了環保開始超越人權,成為世界各國更認同的普世價值﹔但另一方面,以蘇丹達爾富爾和中亞土庫曼為例子,各國對非洲和中亞新興油田的爭奪更趨白熱化,製造了數個未來火藥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國家由同一政府機關負責環保和能源﹕只要國內環保準則符合普世價值,爭奪國外資源就得到道德高地。因此,環保和能源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議題,開始被學者合二為一,如何相互相成,成了大國外交的挑戰。

二、反恐向華爾茲主義妥協

除了剛發生的貝娜齊爾暗殺外,今年沒有令人「難忘」的大規模恐怖襲擊,美國做足鋪墊撤離伊拉克,反映九一一後針對蓋達一類非國家個體的反恐,已重新回歸傳統反恐,即對「邪惡國家」的鬥爭。在這情况下,北韓卻逐漸步入國際主流,不但和南韓接觸頻繁,也受到美國寬容﹔拒絕放棄和平核發展、卻未能製造核武的伊朗,則面對來自整個西方(包括法德)的壓力。這是國際關係「華爾茲學派」的假定﹕北韓擁有核武,令它急於融入國際、當正常國家,國際社會也對它接受,但未有實力捍衛自身的伊朗,暫時有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機。

三、「中俄模式」的新全球化

過去數年,學界開始研究抗衡華盛頓共識的「北京共識」,分析在自由市場、民主法制等因素以外,什麼原因促成中國起飛。2007年,中國強調自己繼續崛起,俄羅斯普京又作出連串動作,確保自己可獨裁掌控未來政局,並多次就導彈部署等事和美國對着幹。自此,以中俄為師,讓政府帶領市場運作、配合威權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管治模式重新為第三世界效法,具體例子包括委內瑞拉查維斯的修憲嘗試、阿根廷基什內爾夫妻檔向IMF說不等。馬拉維一類非洲國家亦開始挑戰世界銀行和IMF「霸權」,重行補貼經濟,並令經濟相對起飛,反映全球化初期所向披靡的華盛頓共識已不再是「共識」。

四、霸權暫時真空與民主外交受挫

歷任美國總統多在第二任期大刀闊斧,唯獨布殊虎頭蛇尾,在過去一年幾乎沒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遺產留給世界,成效未知的中東和會也不予人樂觀,加上大量閣員離開,令美國出現少有的半跛腳鴨政府。去年上台的英國首相白高敦和澳洲總理陸克文要和布殊劃清界線,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則嘗試和美國(而不是布殊)修好,前年上台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夫人在本年推出「價值觀外交」,都是為了迎接美國新總統,其實未出現長遠外交方略。結果來勢洶洶的布殊主義被按下不表,弘揚各國民主的民主過渡辦公室形同虛設,一度成為西方外交得意傑作的東歐、中亞顏色革命被打回原形,並以格魯吉亞總統下台為象徵。

雖然上述趨勢開始成型,但2007年只是國際關係過渡年,趨勢能否神話還得看2008年美俄大選、台海危機和北京奧運前夕的議題角力,可謂好戲連場。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