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7日星期一

由「兩岸共同市場」到「日台共同協會」

【明報專訊】台灣大選後期,民進黨主要文宣集中抹黑馬蕭陣營的「兩岸共同市場」為「一中市場」,宣傳單張使用網上百科全書的斷章取義,來「預言」台灣未來的失業苦况和劣質食品肆虐,其邏輯之混淆,足以作為中學考試題目。然而這類文宣的出現,始終反映了不少台灣民眾恐懼大陸、希望同時與其他地方保持聯繫的事實,民進黨在野後若要承接這思維、又要化破壞為建設,可以怎樣?也許它首先要參考的,是關於共同市場的不同國際案例,特別是同屬海島身分的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bbean Community)。

加勒比海共同體Vs.加勒比海國家協會

加勒比海共同體成立於1973年,目前有15個成員、5個副成員和7個觀察員。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65年的加勒比海自由貿易組織(Caribb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再前身是1958-1962年由英國強行將其加勒比海殖民地湊成的西印度聯邦。因此加勒比海共同體有強烈的英屬背景,並催生了一個獨特案例:在15個正式成員「國」當中,包括了英屬蒙特塞拉特島(Montserrat),這是非獨立國家得到共同體正式成員身分的罕有例子,其他殖民地都只是副成員或觀察員,在其他共同體亦如是。這條界線定得相對嚴謹,因為非獨立國家往往與其母體維繫着其他整合,例如蒙島全體島民都是正式英國公民,都有自由往來歐盟國家的權利,所以它以獨立身分加入加勒比海共同體需倫敦正式批准。雖然歐盟法律不適用於蒙島,但人數不到1萬人的蒙島島民,可說是同時受惠於兩個區域整合。

抹黑「一中市場」Vs.建構「北太平洋協會」

同區另一個有趣案例來自多明尼加共和國。這個我們眼中的小國,在加勒比海島嶼中是一個龐然大物,其面積和人口都遠遠拋離加勒比海共同體的島國,共同體成員都不太願意接受其加入,只批准它成為觀察員,心態有點像台灣深綠人士對大陸的保留。然而多明尼加畢竟是加勒比海一員,因此該區又在1994年成立了加勒比海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作為不涉及共同體一類超國(supranational)體制的跨政府(intergovernmental)區域合作組織,容納了25個成員,多明尼加就在裏面和其他小島互動。

這些遙遠的加勒比海案例,對台灣可有不少啟發。首先,不同共同市場雖然一般不能容納同一成員,例如英國、葡萄牙 等國加入歐盟前身的歐共體後,都要退出自己一手策劃的歐洲自由貿易區(European Free Trade Area),但主要成員身分是蒙島那樣的次主權國家,它依然有力和其他地區進行另一模式的整合。其次,從多明尼加的案例可見,雖然它與加勒比海小島進行單一市場式的經濟整合未能實現,但區內都認同它屬於同一文化圈和地緣政治圈,依然願意確保雙方在平起平坐的跨政府層次要有足夠合作。這說明了兩岸共同市場並非絕對的排他概念,台灣依然可主動提出和鄰近地區整合,例如可以將和台灣有邦交的什麼馬紹爾群島、帛琉共和國等小島國建構成北太平洋區域協會,甚至可包括日本在內,畢竟包括台灣在內的這些島嶼從前都曾接受日本管治。

大陸其實亦不妨乾脆假手台灣外交部資助這些小島,當它白手套用就是。這樣無損於兩岸經濟整合的實惠,又保存了台灣保持自主和國際空間的需求,就比單純批評「一中市場」來得積極了。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