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Vs東亞自由貿易區
9/11後,美國一度默許中國承擔東亞區域大國的角色,後來發現中國的影響力已不再局限在區域層面,決定在區域層面扶植有力的競爭對手,以防中國利用多邊平台擴大全球影響力。美國在APEC峰會推出的TPP(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雷聲很大,但提出的自由貿易門檻太高,其實並不容易廣泛落實。日本的農業集團就會大力反對加入、甚至會視之為美國以圍堵中國之名消化日本的陰謀。但客觀上,這卻提高了日本的議價能力,令日本正在與中、韓商討的自由貿易協議,有了更大的主導權。同一道理,日後中國與其他國家搞任何雙邊協議,那些國家都可以到TPP這個攤位「問價」,再向中國還價,這是抵銷中國近年建立的多邊平台的有效策略。假如美國把一切中國不能達到的要求都放進TPP,然後和汶萊、新加坡、新西蘭等無足輕重的經濟體落實措施作為藍本,無論實際影響如何,都已破壞中國的部署。
(4)全方位拉攏中國鄰國Vs縱容中國後院
以往美國會依靠中國和有傳統影響力的鄰國溝通,例如北韓、緬甸、巴基斯坦等。但這卻令這些國家變成中國的「合法」附庸,令美國開始不安,特別是中國近年有所突破,例如毛游掌權後的尼泊爾變得十分親華,邊境各地的中國化現象也十分明顯。因此奧巴馬的政策,已變成儘力拉攏一切中國鄰國,希望他們對中國邊境反過來構成壓力,哪怕那些國家有不光彩的人權記錄,這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方略,是布殊等新保守主義者所不為的。最明顯的例子是名義上還是共產國家的越南,它被納入TPP是北京最難接受的;其次是一度成為美國重點打擊對象的緬甸,國際組織雖然普遍不認為緬甸軍政府的改革是「真民主」,美國已明確要破冰;還有自稱中國鐵桿盟友的北韓,它的政權遠比伊朗殘暴,華府雖然加強了與南韓的軍事演習,外交界卻一直對爭取北韓制衡北京有期望,因此不像對付薩達姆那樣,並沒有消滅金氏政權的計劃。對這些中國鄰國而言,最理想的下場,是美國樹立為樣板的蒙古:近年美國推出了「千禧援助計劃」,把援助窮國和意識形態掛鈎,蒙古、菲律賓都是大量接受美援的國家。就是中國後院的盟友不倒戈,要維繫這些「友誼」,機會成本也已大為上升,北京才沒有餘力走到美國的後院去。
那美國是不是要徹底圍堵中國、顛覆中共政權?不是的。在這個年代,中國的失敗確實對美國沒有好處,問題是在過去十年,美國希望中國扮演的角色,和中國確實扮演的角色,出現了明顯落差。美國接受的上限,是一個跟隨美國制定的國際規則的區域大國,具體指標是不要挑戰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不要在鄰國輸出和美國不同的價值觀、不要把影響力拓展到美國後院、當然也不要支持明顯反對美國的政權。不少人以為北京做到最後一點,在反恐上和美國合作,就有了討價還價的本錢,其實那倒是次要的;西半球是美國的美洲、美元是國際金融的基石、美國代表全球普世價值,這三點才是任何美國人當總統都必定堅守的底線。中國在過去十年的「戰略機遇期」,卻全都挑戰了。美國擔心當中國有了亞太整合的平台,一方面連反美的拉美國家也會有異動,另一方面可以配合歐盟,共同挑戰美國的金融霸權,甚至像當年蘇聯那樣,把「中國模式」樹立為美國模式以外的替代品。美國的真正目標,其實是警告中國崛起不要超越上述底線,從而為中國劃定的樊籠。屆時中國依然有足夠實力購買美國國債、分擔維持和平的經費、乃至為歐債危機捐輸,而又不足以挑戰美國霸權,這才最符合美國的利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