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3日星期日

伊拉克中國外勞的先天缺憾

【咫尺地球】8名盛傳是「黑工」的中國外勞在伊拉克被綁架,終於昨天獲釋。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中國外交部與數月前處理巴基斯坦人質事件一樣,重提「中國和伊拉克人民大團結」等毛式術語,希望營造中國是第三世界龍頭的形象,不過時移勢易,這種手法的效用已愈來愈低。

外勞在異鄉的成就、乃至在伊拉克那樣的戰亂地區的人身安全,除了與「原產國」的外交政策有關(例如中國在伊拉克戰爭是否左右逢源、是否以和稀泥回應伊拉克人民的要求),更是由以人為本的「跨文化適應論」(Acculturation)宏觀調控。這理論由心理學家John Berry提出,除了應用於各民族在海外的適應模型,也被應用於工商管理的企業文化。分辨一國外勞的成功指數,可由兩個問題判斷:是否堅持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能否進入新社會獲得認同。從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各國外勞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融合型外勞」(Integration),指外勞出國後既堅持對本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同時與寄居地主流社會也保持密切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兩種文化並存。一般來說,他們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專業外勞。例如在伊拉克,非政府組織的員工都保留母體的生活方式,同時亦刻意融入伊拉克社會,雖然回教原教旨主義者認為這是傳教士式的「無緣無故的愛」,但當事人卻以成功融合兩種文化為榮。除非被無視文明的最極端派系綁架,否則他們獲釋機會相對較高。

第二類是「拒絕型外勞」(Rejection),指外勞抗拒主體文化的滲透,只願意堅持崇拜自身的文化圖騰。美國派出的承包商和他們的僱員,在伊拉克就是典型的拒絕型外勞:他們都不會在意本土居民的情感,因為他們每天都活在自己的天空,比鄰若天涯。他們是不同派別綁匪的頭號對象,且獲釋機會不高,當地伊斯蘭教長一類地方領袖若不是基於政治壓力,多不會為他們求情。不過他們工作的技術性甚高,且有一定的自救能力,外資保安公司自行拯救員工的案例,在伊拉克屢見不鮮。

第三類是 「同化型外勞」(Assimilation),指外勞像到了自命文化熔爐的美國,迎接主體文化成為生活主流,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卻變得薄弱。雖然伊拉克現在四分五裂、國家中衰,但它的巴比倫文明和什葉派聖城,還是有能力同化某些外勞,最明顯的例子是巴基斯坦運輸工人。他們人數甚多,被綁指數則相對甚低,幾宗綁架他們的案例都是綁匪自動放人。事實上,他們甚至是反美游擊隊的潛在新血。

這次八名被綁中國人所屬的第四類外勞,可稱為「混沌型外勞」(Deculturaltion),也是芸芸外勞族譜中最無奈的一群。他們沒有打算、也沒有能力打進當地社會(所以找工作並不容易),亦明顯不認同當地文化,但進入當地的途徑卻相當個人主導,沒有能力形成一個「拒絕型外勞」的小社區,所以自身文化亦受到一定沖刷。結果負負得不了正,只能成為混沌型、乃至「去文化型」的個體。在亂局裏,他們也易被綁架,卻沒有自救能力,亦缺乏本土聯繫為他們周旋,有意欲同化或「統戰」他們的本土人士同樣不多。

8位同胞不同70年代毛主席支援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建築坦贊鐵路的「融合型外勞」,不同第一代舊金山唐人街居民那樣的「拒絕型外勞」,不同走進美國投資銀行的「同化型外勞」,確實只能寄望中國政府,因為他們與當地和母體都缺乏足夠互動。中國政府要避免國民在伊拉克被綁,除了嘗試在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重整外交方略,花點心思來重新顯示中伊「友誼」,更要檢討整個外勞政策,查找國人淪為「混沌型外勞」的他鄉故事,同時應該不恥下問,向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的外勞經驗學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