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5日星期六

地緣政治的推倒重來

【咫尺地球】澳門東亞運動會今日閉幕,參賽國家地區比上兩屆少了一個哈薩克斯坦。它的忽然進入、忽然滑出,不過是當代國際地緣政治推倒重來的一環﹔我們慣常使用的「五大洋、七大洲」地理名詞,正面臨一個解構與重構的過程。這可算是馬漢在上世紀提出「海權論」以來最大規模的「新地緣運動」。

中亞、西亞「脫亞入歐」﹖

哈薩克斯坦在1997年申請參加東亞運動會,但近年改變策略,要轉型為歐洲國家。它地處中亞,面積橫跨歐亞大陸,已經理直氣壯加入歐洲足協,雖然成為超級魚腩,但引入了歐洲球會和本國球會對壘,依然自覺物有所值。數周前的世界盃亞洲區附加賽,另一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被巴林淘汰出局,認為是亞洲足協偏幫石油富國的陰謀,深深不忿,聲言要傚法哈薩克斯坦「脫亞入歐」。

當年蘇聯解體,歐洲足協曾經邀請全部15個前加盟共和國加入,中亞五國選擇留在亞洲。當時的考慮,是它們不可能成為歐盟東擴的對象。想不到歐盟近年選擇「廣化」而不是「深化」的擴張模式,逐步吸納歐洲邊陲地區,讓歐洲成為世界軸心。此所以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伊斯蘭背景、政府體制和少數民族問題,曾經都是「不可能」加入歐盟的原因(上述是筆者讀大學時的美國標準答案),現在卻都一一解決,入盟在望。歐盟東擴的最終目標已經延伸至哈薩克斯坦——也就是以新疆為終站。

大洋洲「脫洋入亞」

中亞國家離開亞洲足協,下屆世界盃卻有澳洲加入。澳洲固然不希望再和南美洲第五名球隊(通常都是烏拉圭)爭奪決賽權,但它離開大洋洲足協,也和外交策略有關。澳洲外交史可以分為3個階段﹕英聯邦時代、美國時代和亞洲時代。90年代開始,澳洲積極加入亞太組織,把它的土著文化演繹為亞洲文化的一員,又通過保護東帝汶獨立,和印尼競爭東南亞龍頭地位。

不過澳洲並非單方面「脫洋入亞」﹕ 事實上,它的國策是建構一個以澳洲為中心的新地理概念,希望涵蓋受英美價值影響的亞太國家,也就是將大洋洲的圓周擴張到馬六甲海峽。此所以東盟邀請澳洲加入籌備「亞盟」時,澳洲以「不願放棄先發制人策略」為由婉拒,又以「金正日有疑似核彈」為由部署軍事擴張,一切顯示它希望將鄰國拉入「新大洋洲」,而不是自己融入亞洲。

加勒比海「脫北入南」﹖

剛提及戰勝烏茲別克斯坦的巴林,將會和中北美及加勒比海賽區的第四名千里達多巴哥爭奪最後一個世界盃決賽周席位。千里達是否長期屬於這賽區,同樣充滿懸念。2004年10月,南美12國宣布仿傚歐盟模式成立「南美共同體」,最惹人注目的除了是融和「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4國和「安第斯共同體」5國,還加入了地理位置屬於南美、但一向抽離南美政治的圭亞那和蘇里南。

這兩個國家原來分別是英、荷殖民地,和在19世紀獲得獨立的前西、葡南美殖民地格格不入,反而和加勒比海島國屬於同一行政體系。圭亞那和蘇里南不但屬於中北美洲賽區,而且是擁有15成員國的「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com)」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兩國希望融入南美,圭亞那郵票甚至欲蓋彌彰地印有「圭亞那 ——南美洲」字樣,因為加勒比海經濟圈缺乏單一重心,而且國民生活相對富裕的殘餘殖民地或海外領土(例如法屬圭亞那)屬於歐盟,不可能資源共享。南美「北擴」的下一個地理目標,就輪到千里達。

這些同步出現的小地緣手術,不過是大手術的前奏、歷史的過渡。世界共同市場最終將出現下列特徵﹕ 一、不再以地理為單位,一些和前殖民宗主國有特殊聯繫的國家(例如阿爾及利亞、東帝汶)可能重投舊主經濟懷抱﹔二、不會以國家為單位,例如一些俄羅斯的遠東共和國(例如曾屬清代版圖的「圖瓦國」)準備加入東亞,但依然保留和莫斯科中央的層級聯繫﹔三、由跨國企業繞過國家組成的「虛擬共同市場」將早晚出現,進度可能比特區民主更可望可即。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