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日星期六

美新保守外交的「內化」現象

【咫尺地球】美國總統布殊訪華後,胡錦濤又應邀訪美,不少內地評論員評估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外交已趨向「溫和務實」,以為新任國務卿賴斯只是一個單純的現實主義者(realist),相信一些在布殊首任期呼風喚雨的新保守大將(特別是改任世銀總裁的前副防長沃爾福威茨)已被明升暗降。近日布殊宣布「不勝利不撤出伊拉克」,也有論者看成是「有條件撤除伊拉克」的溫和聲明。可惜這都是一廂情願的wishful thinking。布殊第二任的新保守主義外交不但沒弱化,反而正進一步內化(internalized)成為國民生活一部分,連首任期殘留的舊保守外交痕迹也一併洗掉。

「性惡說」到「人性向善說」

所謂「舊保守主義」泛指法國大革命暴力化後,由歐洲哲學家柏克(Edmund Burke)傳來的強調穩定、傳統、精英主義的回應式思想體系。和一般人印象相反的是,保守主義(而非自由主義)在美國憲法得到更充分尊重,美國獨立革命雖有小量激進思潮,總的來說卻被稱為「保守革命」,一些開國元勛(特別是第二任總統約翰阿當斯)甚至以變相「獨裁」的保守作風著稱。今天源自左翼運動、「歸化」向右的新保守主義卻屬新變種。上任國務卿鮑威爾,跟布殊內閣的主流新保守陣營格格不入,就是因他多少有舊保守主義的思想烙印(雖然他不願承認) 。

舊保守主義者的基本信念是類似荀子的「性惡說」,否定「自由平等博愛」一類口號在人的劣根性驅動下能「自動」令社會到達真善美,反而相信要靠社會穩定來規範人性。他們認為建設社會的是由上而下的精英,百姓應向傳統學習、向後看。由於這是統治階級理論,一般人根本毋須理解。當舊保守主義者認為國家的敵人在於內在的「性惡者」,相信穩定了社會,就自然能張揚國力,所以當現實政治需要,他們就不會過分和中國一類國家糾纏於理念。

新保守主義的指導思想則是「人性向善說」(meliorism),相信傳教式的熱情能讓人性改變,更着重硬銷美國核心價值。賴斯「人權外交」的成事指數,自然比同屬共和黨的尼克遜時代高得多。

「右翼群眾」與「福音外交」

新保守主義者有參加左翼群眾運動的經驗,不少甚至是托派出身,家境貧窮,令他們比舊派更懂打進國內外群眾,不會單單向精英施壓或談判。新保守主義的「新」,就是要成為大規模群眾運動,扭轉右翼思想原來的小圈子狀態,範疇不單在國內,也要在國外扶植「右翼群眾」(儘管這詞彙定義上其實就不通)。北京官方直接面對的壓力,並非來自美國的全部,中國民眾被熱情灌輸美國思想的可能性更是大大提升,這才是北京的噩夢。

鮑威爾時代的美國外交還算堅持世俗主義,因舊保守主義和宗教運動原來並沒多大淵源。新保守主義卻已全面和美國南部福音教派復興運動結盟,後者已壟斷一些共和黨的州代表黨團。今後各國凡出現教徒被壓迫事件,美國都會和梵蒂岡一起走出來譴責。布殊訪華時挑選教堂為突破口,和英國首相貝理雅參觀清真寺,代表兩套不同價值和策略,反映美國外交會受國內宗教勢力左右大局。

這些改變算得上顯著,但在美國國內沒多少人覺得異樣,因美國外交和內政的思想體系愈來愈一致,缺少了冷戰時代的自我矛盾和衝突。潛移默化下,當新保守主義的思想逐漸「內化」到所有範疇,美國國民也許不認為他們是行「單邊主義」,而是在施行按照新保守主義理念改造世界的偉大神蹟。

「內化」的終極目標,就是讓目前外交方針成為美國跨黨派既定國策,令民主黨上台也不能背棄,一如目前的新保守主義者默許民主黨羅斯福總統的「新政」革命。假如目標達成,內地評論的一廂情願,會成為更遙不可及的夢。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