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9日星期日

科索沃獨立的結構性目標

【明報專訊】上周談及錫金、立陶宛、滿洲國和蒙古等疑似獨立案例,其實科索沃單方面獨立的法源,還可以和北太平洋三島國的獨立比較。

北太平洋三島國﹕不知不覺的獨立

北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帕勞共和國都是袖珍國家,曾被德國殖民,一戰後被國聯交予日本託管,二戰後再被聯合國委任予美國託管,因此都被放在「等待獨立的名單」內。理論上,香港也曾在聯合國的殖民地名單,直到中英談判前夕,才被倫敦靜悄悄地移除。上述三國比香港更缺乏生存能力,一切依靠華府,直到1986年,三國和美國簽訂自由組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CFA),規定內政完全自治、國防外交由美國繼續「協助」。

究竟CFA是否等於獨立,這是國際法至今的懸案,各國政府都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回應,日本學者小林泉的《太平洋島嶼各邦建國史》對此有詳細介紹。在這模糊狀態,三國身分尷尬,連元首到日本訪問也被當作「無國籍」,各國也不知是否應和它們建交。直到聯合國在1990-1994年把三國移除於托管名單,先後讓它們成為正式成員國,國際社會才開始以「國家」看待它們。自此,1975年開始成了美國「聯邦成員」、旅遊勝地塞班島所在的北馬利安納群島就開始後悔了,想不到原來差之毫釐的CFA就是獨立。

弱化聯合國﹕科索沃獨立的結構性解讀?

總之,獨立爭議到近代也有不少,科索沃並非俄羅斯普京所說的「特例」。只要聯合國一類國際機構承擔着研判「真獨立」的功能,爭拗始終有機制一錘定音。俄羅斯的真正憂慮,其實就在這裡﹕事情演變至今,要是西方強行將科索沃拉入北約、歐盟等跨國、超國機制,即使俄羅斯在聯合國否決科索沃加入,科索沃在國際社會的獨立身分就成了既成事實,傀儡色彩不會像早年蒙古那樣鮮明。假如是這樣,俄羅斯就連最後王牌也失去,因為莫斯科一直認為聯合國的存在是對其有利的。但莫斯科同樣不能讓科索沃白白入聯,這會成了限制它隨便使用否決權的先例。

根據國際關係的新現實主義,雖然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但不同結構一直主導着國際規則,例如什麼「恐怖均勢」、「第二波襲擊力制度」等,因此這學派又稱為「結構性現實主義」。美國弱化聯合國等多邊國際機制,來建立符合其戰略利益的新秩序,讓自己另起爐灶、另搞一堆國際制度,好讓華府的影響力得以制度化,一直是近年美國新保守主義外交的目的,也是布殊發動伊拉克戰爭要製造的副產品。

普京擔心的「完全扭轉國際秩序」,說穿了,就是這麼回事,否則科索沃彈丸之地,涉及的直接間接利益都有限,就是有資源爭奪、地緣政治等考量,也不會掀起如此紛擾的角力。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