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7日星期一

「以色列坦」的一國兩族方案

【明報專訊】上月以巴衝突再次升級,剛好上周埃及女學者兼前國會議員Mona Makram-Ebeid在特區政府安排下訪港,多次提及以巴衝突的「一國兩族」 (One-state Bi-national) 解決方案。這方案對我們較為陌生,但在中東一直是討論熱點,「一國」就是指同一政體 (State,不是香港一國兩制錯譯的指土地的 Country) ,政體內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兩族 (Nation) 並存,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方案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指以巴衝突並非純為爭奪土地、利益而產生,無論兩國分別獨立的方案如何割裂領土,都不能避免動亂下去,因此唯有逼他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才能享有和平。在1970年代,以色列領袖一度接受方案,以換取政府對西岸和加沙的正式主權。創意澎湃的利比亞領袖卡達菲也是方案支持者之一,更為這國家命名為「以色列坦」 (Isratine) 。今天以巴雙方主流人物都否定這概念,但也分別有20-30%人接受一國論。

以方不捨聖地 困局難解

事實上,類似的一國兩族/多族方案並非創新發明,各國早有先例,只是執行過程完全不同。以巴各派對一國方案支持或反對,都是參考了不同案例所致。

一、塞黑模型﹕南斯拉夫崩潰後,同屬斯拉夫人種的塞爾維亞和黑山一度組成新南斯拉夫聯邦,再變成平起平坐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年前正式分別獨立。塞黑模型並非一國兩族,而是一國兩制,塞黑分別享有內政主權,因此也有學者提出成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聯邦」,讓雙方各自運作自己的政府。波斯尼亞內戰後的代頓協定,也將波黑劃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穆斯林聯盟兩個政府管轄。問題是這避免不了劃分勢力範圍的困局,以色列依然不會讓出聖地;要是可行,連兩國方案的障礙也不存在了。

二、黎巴嫩模型﹕黎巴嫩憲法規定總統、總理、議長、防長等職位,由馬龍派基督徒、遜尼派穆斯林、德魯茲派穆斯林等分別擔任,各級政府亦有民族配額,早期配額按人口普查而定。問題是當既定勢力平衡不能調和人口增長,國家就會失控,這正是黎巴嫩內戰爆發的宏觀背景。兩名以色列教授在 1980年進行了一項富爭議性的人口政策研究,推算巴勒斯坦人的生育率遠比猶太人高,相信一旦出現「以色列坦」,猶太人數十年內就成為少數民族,屆時還是會訴諸武力。

以巴共同價值尚待摸索

三、法國模型﹕以一種憲法價值統一國人,壓制各族人民保留各自特色,例如禁止猶太人或穆斯林在公眾場合佩戴頭巾。這對以巴雙方,都是天方夜譚。

四、加拿大模型﹕以多元文化主義為國策,讓不同種族人民保留各自的生活習慣,並享有同等福利,也就是不搞兩制。理論上,這是一國方案在「以色列坦」出現的唯一可能。

目前以色列境內有20%阿拉伯公民,他們就是猶太人的「以色列坦」實驗,而且有了一些成功實驗品,例如1999年的以色列小姐Rana Raslan就破天荒是阿拉伯裔,以色列國家足球隊中場Walid Badir也是阿拉伯出品,都被視為「一國兩族」方案代言人。然而這模型成功的前提是相對優越的一方握有主動權,才能確保價值觀 (而不是民粹主義) 主導一國的建構,讓猶太人居於少數時也不用擔心,就像一旦加拿大白人變成少數族裔也毋須擔心。最大問題是,這種共同價值應是一國論的基礎,但它究竟是什麼,卻連所有支持者都不知道,據說,建構中。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