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

戰略保障 vs.全方位合作﹕奧巴馬訪華前的棉裏藏針

【咫尺地球】奧巴馬在東京發表亞洲政策演說,以中美建立新型合作關係為核心,有學者視之為過分親華,對北京缺乏足夠壓力,無異於宣告美國放棄了單一超級大國的地位。這樣的角度,自然將問題過分簡化。中美關係發展至今,已很難作出什麼大突破,而從奧巴馬的談話、特別是他出發前回答記者的講話可見,在日常生活層面,他眼中的中美關係並不等於沒有競爭、沒有衝突,反而為這類衝突留下了伏筆。

首先,他出發前強調「中國既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競爭對手,關鍵是我們要確保是友好競爭,是圍繞消費者和市場的競爭」。什麼是「友好競爭」﹖這裏說的其實是貿易保護主義、人民幣升值、知識產權等話題,暗示民主黨會一如既往,比共和黨更重視貿易層面的零和格局,畢竟這是他們的票源所在。要是中國進一步提出以一籃子貨幣取代美元國際地位一類建議,那也可以算是「圍繞消費者和市場的競爭」,但假如中國確定要成為全球大國,這一步不可能不走。也就是說,這是雙方能預見的必然衝突。

美國重整旗鼓參與亞太事務

此外,奧巴馬出發前也強調「在明確的國際規則框架中,我們也提倡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句說話比較玄,但結合了後一句,「明確的國際規則框架」就即是盡責任大國的框架。在這裏,美國確認了中國對國際社會有相應的責任,而反過來說,假如不盡責任,就喪失道德高地,所以這其實是美國對中國外交施予的規範。這些責任,目前最逼切的包括中國對環保的責任,是否定義中國為已發展國家,也包括保育文化與人權監察,乃至要求中國要對北韓、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出格行為負責,必要時作出匡正。

競爭依舊在 重大危機時互救

但與此同時,奧巴馬並沒有放棄美國在亞洲的特殊地位。恰恰相反,由於他的團隊認為布殊過分着重中東而放棄東亞,造成美國的戰略失衡,他才自稱「美國首名太平洋總統」,說美國「要加大參與亞洲事務的力度,進一步鞏固與該地區同盟國的關係,並與中國加強務實合作」。由是觀之,美國沒有打算改變對台軍售政策,也會保留由日本到紐西蘭這條弧形防禦網﹔它雖然容許中國崛起,但並沒有容許中國成為主導亞洲的最重要力量,底線是美國對亞太事務的參與不能比中國少。事實上,美國說要鞏固同盟國的關係作為參與亞太事務的基礎,與中國則只能「務實合作」,這就是美國國內賦予外交規範的底線。

回到奧巴馬說的「明確的國際規則框架」,美國真正需要中國的,並非全方位的合作關係、並非要將之變成盟友,而是希望建立被學者稱之為「戰略保障」(Strategic Guarantee)的互動關係,將之變成常規機制﹕在發生重大危機時,雙方可以站在人類的高度互相支援,例如發生金融海嘯,影響世界繁榮,中國會出手打救,而當民進黨台獨力量越過底線,危及地區和平穩定,美國也會為北京對相關勢力施壓。但在日常生活,雙方會繼續不同形式的競爭﹔而在非重大危機時,兩國更會繼續挑戰對方的權力基礎,中國早晚會挑戰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國也會繼續「參與」西藏、台灣與新疆的事務,這樣才符合雙方的利益。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