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星期三

敘利亞變天對中國經濟利益影響多大?

【咫尺地球】敘利亞真正與北京發展密切關係是在冷戰結束後、特別是前總統阿薩德死後。小阿薩德(即巴沙爾)2000年繼位,當時大勢所趨,他也要搞改革開放,但對英美政經模式深具戒心,於是開始參考他相信能保持社會穩定的「中國實驗」(altajriba al siniya),說仰慕鄧小平,開始派執政復興黨高層到中國上「國情班」學習,自己也在2004年訪京,此前敘利亞元首是從未踏足中國的。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在《新絲路:阿拉伯與中國攜手引領世界經濟》一書,特別有一章介紹小阿薩德如何學習「中國模式」,中國商人如何視敘利亞為中東、西亞的關鍵支點,今日敘利亞又如何像1980年代的中國等,此文在內地媒體頗有轉載,成了「中敘友誼」的新體現。

自此,兩國出現了具實質價值的合作項目,特別是在小布殊把敘利亞列為「邪惡軸心外圍」下,中石油2003年與敘利亞簽訂《戈貝比油田(Gbeibe oil field)開發生產合同》,成了中石油高回報的海外投資之一。中石油又於2005年與印度公司聯手,從加拿大公司手上,購入控制敘利亞最大油田的幼發拉底石油公司(Al-Furat Petroleum Company, AFPC)38%股份,王有勇等國內學者在《阿拉伯世界研究》等期刊發表文章,視之為中國石油外交的里程碑。自此,兩國其他石油和基建合作逐漸頻繁,若說中國在敘利亞沒有利益,那也不符事實。

敘利亞也學習「中國模式」

2006年,敘利亞仿效中國實行「五年計劃」,急需引入外資,中敘經貿關係也成熟起來,中國更逐漸成為敘利亞的第一大進口國。中國前駐敘利亞大使李華新(也就是敘利亞危機爆發後,被中國外長委任為特使的那位)曾自豪地說:「目前,中國商品已充分佔據了敘利亞市場,小到家用百貨、衣帽鞋襪,大到汽車電器、工程機械,高性價比的各類中國商品隨處可見。」

問題是,假如中國只是為了這些利益,根本不需要繼續支持巴沙爾政權。在今日的多極世界,無論誰掌權,都不可能離開北京,例如上台後的利比亞前反對派就多番向中國保證,其管治絕不會影響中國利益,哪怕中國對卡達菲下台沒有出半分力。茉莉花革命後的中東北非各國也一律尊重已簽訂的合約,多番傳遞信息讓中國安心,不但不會一面倒偏向西方,更唯恐北京不再投資。何以油論油,敘利亞現有油田已開採多年,產量持續下降,投資風險不少,進一步開發則不可測性甚高,對中國石油外交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而象徵意義的價值,則早已消化、貶值了。

當國企在黎巴嫩被炸

中國近年在敘利亞有所發展,因為北京表面上強調「政經分家」,但諷刺的是,正因為過分強調這點,中國在敘利亞並沒獲給予大量政策優惠。巴沙爾政府自然認為,就是有優惠,也應該先照顧政治明確支持自己的伊朗和俄羅斯;目前中國企業在敘利亞的競爭力,就明顯不及伊朗對手。何對敘利亞商人而言,中國也不見得提供了大量優待,例如不少敘利亞商人希望通過香港打入中國市場,但據貝哲民訪談記述,只要敘利亞商人在香港手持敘利亞護照,基於敘利亞被美國金融機構制裁,就不能在相關銀行開戶口。無論這是否個別例子、敘利亞商人是否理解以上源自「一國兩制」,這多少反映敘利亞人對北京也是有保留的。

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卻認定中國已從敘利亞得到不少甜頭,於是有什麼攻擊時,無論在戰場還是商場,都會對中國利益「一視同仁」加以招呼。例如以色列2006年空襲敘利亞控制的黎巴嫩,大舉破壞當地基建,當地中國企業也被刻意「誤炸」,令華商大感無奈。可見在純經濟角度,目前中國在敘利亞的經濟發展已遇到瓶頸,就是敘利亞變天,對中國也不一定有負面影響,反而可能有新機遇湧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