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星期四

中俄伊敘聯盟:冷戰思維的不合時宜

中國高調介入敘利亞危機,被看成與俄羅斯站在同一陣線,不少評論認為這是中俄重新結盟抗衡西方的徵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時,中蘇早已決裂,自然鮮有一致投票意向,現在中俄為了敘利亞在聯合國聯手,更有了「劃時代意義」。再推論下去,由於俄國和伊朗是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最重要盟友,俄國會盡一切能力捍衛在敘利亞的特殊利益,敘利亞提供了伊朗防範西方攻擊的最後屏障,中國對伊朗能源的依賴則愈來愈重,「中俄伊敘」四國結盟抗衡西方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例如被視為代表中國民族主義光譜的《環球時報》社論明確稱,中國支持俄國的敘利亞立場,有利日後爭取俄國附和中國的伊朗政策,不少西方評論就視之為北京官方立場。早前有伊朗通訊社報道,四國將糾集9萬大軍,在敘利亞聯合軍演,「震懾敵人」,雖然立刻為各國否認,但還是引起西方及阿拉伯各國一陣震動。

高估巴沙爾下台對伊影響

但以上述冷戰思維角度解釋中國對敘利亞危機的態度,也許是經不起推敲的。中國當然不想伊朗現政權倒下,巴沙爾政權自然是伊朗的重要盟友,但就是巴沙爾垮台,似乎對伊朗的影響也沒想像中大。西方對伊朗的忌憚,除了其激進什葉派思潮、廣大影響力、疑似核武技術,還有更重要一點,就是伊朗辛苦經營的一系列游走於中東各國的附庸兵(不少被西方列為恐怖組織),例如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個別派系、巴勒斯坦聖戰組織、阿克薩烈士旅、伊拉克薩德爾民兵團等,近年還包括剛被滲入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塔利班。一旦西方與伊朗開戰,這些派系在各國聲援,足以製造大亂。

巴沙爾政權來自敘利亞少數阿拉維派,這派系源出什葉派,對什葉派盟主伊朗有特殊好感,由於以往有強烈被遜尼派迫害的情結,根本不相信會被未來的過渡政府容納,所以就是巴沙爾倒台,其支持者也很可能在伊朗支持下,變成一支像真主黨那樣的區域武裝。那時,這支阿拉維派武裝沒有了國家行為的掣肘,對伊朗的掩護和功能,反而可能更可觀。也許因為伊朗處理敘利亞危機已有不少後着,它並沒有全方位外交動員所有友好聲援巴沙爾政權,例如對伊朗高度依賴的中國傳統盟友巴基斯坦,在中俄聯手否決的聯合國譴責敘利亞政府議案,就公開投下贊成票,既不怕開罪伊朗,也毋懼招惹中俄。中國若是要聲援伊朗,應有其他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

俄國不願與北京平起平坐

至於中俄在敘利亞危機是否表面那樣充分合作、互相聲援,莫斯科是否那樣領情,也頗有疑問。中國在聯合國與俄國投票意向一致,自為莫斯科所喜,但俄國從沒有任何姿態,顯示其希望中國有實質角色扮演。中國2月曾多次派特使,到敘利亞「協調各方」,俄國就反應冷淡、帶有嫉妒,因為這功能原被俄國視為專利。俄方外交上的最新立場,也不見得與北京保持高度默契,例如莫斯科對是否能以「也門模式」解決敘利亞危機,即讓巴沙爾把權力移交副總統、再讓各派參與過渡政府,前後多次反覆,令中國國內關注國際關係的輿論常有被俄「拋棄」之感。若俄羅斯早於北京修正政策,中國只會尷尬不已。假如俄羅斯要在敘利亞危機深化和中國的關係,以上情節是不會出現的。

由此可見,中國絕非要保住巴沙爾政權不可,至於向伊朗、俄羅斯拉關係,就是有一些考量,也不可能是影響決策的主要元素。這些都是昔日的冷戰思維,不適用於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強調僵化的非友即敵,也不符合今日的中國利益。如此行為,自然另有計算。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研究月刊》總編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