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

兵臨城下的權鬥:伊拉克民主全盤失敗

激進伊斯蘭武裝「伊斯蘭國」(IS)佔領伊拉克大半國土,行為瘋狂兇殘,任何正常人都期望,控制該國剩餘土地的精英放下分歧,共赴國難。想不到,此刻卻是他們內鬥最激烈之時。

掌權八年的總理馬利基勉強贏得大選,但被指要對IS坐大、遍地烽火負責。美國慫恿庫爾德族的總統馬蘇姆倒閣,改為委任第一副議長阿巴迪當新總理,馬利基聲言馬蘇姆違憲,發動嫡系部隊和什葉派民兵包圍政府總部。唐詩《泊秦淮》一句「隔江猶唱後庭花」,今人感受更深。

伊拉克亂局,只證明了一點,便是美國建立的伊拉克民主徹頭徹尾失敗。問題並不在民主制度本身,而是美方以理想主義植入民主的設計,完全脫離現實。

國家撕裂 選舉變悲劇

伊拉克民主根本問題,在於這是一個撕裂國度,對統一沒向心力,對國家沒共識。早在鄂圖曼土耳其時期,伊拉克屬於三個不同行省,什葉派、遜尼派與庫爾德人各自為政。前領袖侯賽因以極權手法堆砌出的「伊拉克民族主義」,已在海灣戰爭後崩潰。在這樣的國家採取一人一票方式選舉,結果肯定是以三大群體的身份認同投票,而非以政綱與理念投票。

馬利基理所當然重視什葉派利益,因只要籠絡這批選民便篤定連任,哪怕出現危機,只要煽動對遜尼派仇恨,也能管治下去。除非伊拉克採取權力高度下放的聯邦制(現在理論上也是聯邦制,但名不副實),建立三個獨立政治實體,讓其分別選舉,再在聯邦政府層面平起平坐,三大群體利益才可平衡。

何況伊拉克內戰處處,根本連有效管治也做不到,選出來的領袖也難有充分民意基礎。即使在成熟民主國家,面對戰爭時,也往往組成跨黨派戰時內閣,戰後才重新選舉,因一旦內部鬥爭捲入外戰,就容易讓敵人有機可乘。要是民選議員代表之處,根本不是中央政府有效管治的地區,代議政制的理念也會被扭曲殆盡。美國急於從伊拉克脫身,以為這是「還政於民」,其實是還政於軍閥。

按傳統民主理論,像伊拉克這樣教育水平相對高、中產階級相對發達的國家,民主化應不難落實。但實際操作恰恰相反,原有中產幾乎都是舊時代既得利益者,大多是遜尼派,都被新政府列入黑名單,失去既得利益後,反而變得激進,再也扮演不了穩定劑。

而且,美國一直被少數流亡精英誤導,高估精英對民眾影響力,現在才發現無論選了誰,一錘定音的還是地方領袖,他們只在意如何擴大利益。此時此地推行民主,只能把地方領袖安置於類似上議院的編制,把其既得利益納入保護範圍,他們才會成為持份者。不像現在的伊拉克政府,除了巴格達周邊,沒人當它回事。

可是,奧巴馬不可能有魄力弄一套新制度出來,靠伊拉克精英,卻可能被IS攻陷也未終結內鬥。設計伊拉克民主的專家,活在紙上談兵的世界,「離地」的代價,居然是IS這場浩劫,伊拉克人民實在悲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