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

美國的「芬蘭化」— 格林納達悲劇重溫

本欄日前談及「芬蘭化」的歷史,其實這並非只與蘇聯一類非民主國家有關,美國也「芬蘭化」了不少附庸國,最戲劇性的例子,發生在加勒比海的小島國格林納達(Grenada)身上。

格林納達面積不過三百多方公里(大約等於三分一個香港),人口今天也只有十萬左右,原是英國殖民地,一九七四年獨立。獨立後,這迷你小國政局長期不穩,左右兩極對峙,互不相讓。先是右派聲稱贏得大選,但不為左派接受;後是左派發動政變,建立「人民革命政府」。那個一九七九年建立的「人民革命政府」,卻是世界各國眼中的合法政權,上台後走親古巴路線,也得到蘇聯有限援助。

加勒比海被視為美國後院,美方對這樣的小國敢投靠共產陣營十分不快,但更多是沒有面子,多於實質威脅。一九八三年,「人民革命政府」的強硬派發動政變,走更徹底的「古巴化」路線,給了美國口實宣布出兵。出兵的官方原因是「應格林納達鄰國邀請平亂」,以及「保護格林納達的美國僑民」(和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做法大同小異),右翼媒體說是「避免格林納達、古巴、尼加拉瓜建立反美軍事三角」,軍方則希望提升越戰後的士氣。

為國家利益 華府也蠻來

然而,無論怎樣包裝,那是赤裸裸的侵略,受到全球聲討。除了蘇聯與古巴強烈批評外,聯合國也通過議案譴責美方「違反國際法」,連英國也大為不滿,因為格林納達是英聯邦國家。

不過,美國和格林納達「交戰」的結果是沒有懸念的,外交壓力對美方亦根本起不了作用。美軍迅速瓦解格林納達政府,驅逐全體古巴顧問,自此不但新政府走親美路線,民間也不敢深究「真相」。其他加勒比海島國人人自危,明白在美國後院,不可能做出「違反美國國家利益」的動作,也不享有外交上的絕對主權。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納達左翼政府原以為古巴的支持是實在的,但後者領袖卡斯特羅的動機其實只是「抽水」,也就是在不用付出巨大成本的前提下,動作上挑釁一下美國,但不可能為了這小島和華府硬碰硬。

當美國時任總統列根下定決心要「教訓」格林納達,即使國際獨立調查員推翻了所有出兵理據,縱然古巴乃至格林納達政府再三提出保證,但缺乏了基本互信,到了純粹力量比拚,美國也可以蠻來。對這樣的小國而言,那段被入侵的歷史,依然是最大的痛。

時至今天,中國大舉進入加勒比海,各島國一方面無任歡迎,因為可為美國帶來競爭;另一方面也暗暗憂慮,擔心不知道哪個行為會被拿來開刀。所以面對敏感的投資,各國大多先向華府「打招呼」,以免引起「誤會」。

故此,大家在課堂上不妨多一點理想主義也無妨,但要是在國際關係的現實社會不求現實,就是活在夢中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