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星期五

你懷念蘇聯嗎?

近來不少中國學者提起「蘇聯經驗」作為警惕,令筆者想起不久前,在高加索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親身經歷。在那裏,不同世代的精神面貌,彷彿來自兩個不同國度。年輕人大都打扮入時,對蘇聯解體後的機遇頗為雀躍,例如可以出國、可以投機賺錢、有門路的精英很容易成為新既得利益階層。想不到,原來不少中、老年人,卻愈來愈懷念蘇聯。這觀點大家不一定認同,卻不可不知有關想法。

社會穩定 中老年人留戀

對他們而言,蘇聯時代雖然獨裁與缺乏自由,但社會平等、工資穩定,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感受到存在價值。特別是最後一點,他們認為是資本主義永遠不能取代的,因為在新國家,他們彷彿全都變成無用之人,從前的技能再難派用場,只能當小販或司機糊口,也沒有了人生目標,反而活在封閉世界能自得其樂。

中、老年人的另一不滿,在於新時代改變了人口結構,有能力的年輕人都爭先出國,剩下「被淘汰」的一群在國內,原來提倡的什麼社區互助、家庭價值均蕩然無存。連帶作為社會樞紐的宗教,在不再受被打壓後,反而同樣喪失維繫家庭、維繫社會的價值,表面的復興,卻變成為政權的夥伴。

蘇聯解體後出現連串地區戰爭,他們更覺無奈,因「內戰」在蘇聯時代是不可想像的,各國民族主義皆被壓制,自然不能興風作浪。這固然限制了應有的身份認同,但也同時監控着激進民族主義情緒。他們聲稱,蘇聯並非一味高壓,例如亞美尼亞人爆發大規模示威、要求紀念土耳其的亞美尼亞人大屠殺後,蘇聯當局也從善如流。反而現在各國以民族主義治國,新一代不再懂俄語,非精英階層的其他外語也學不好,卻是比從前更故步自封,世界觀還要狹隘。

出現這種情緒,很大程度是因為新政府未能繼承蘇聯的社會福利網。除了資源所限與政客貪污,還有社會背景因素。高加索一直缺乏承擔福利項目的社會組織,例如穆斯林兄弟會、伊斯蘭長老會等,每當改朝換代,往往卻是這類組織發揮功能,減輕震盪,否則一個權力與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必然血腥。而小國出現人才斷層,大國則把高加索一類偏遠地區變成「feeder」,這雖是全球化現象,但國家有否制度和誘因讓人才回流,也是事在人為。不少前蘇聯共和國有親俄派,除了普京被指在幕後發功,社會存在「戀蘇」情懷也是客觀事實。對他們而言,俄羅斯不僅象徵霸權,更代表「穩定」,即使他們強烈希望保留身份認同,也不希望與俄斷絕特殊往來。

今天遭俄國強行拉出來當衛星國的,或者普京打算撕裂出來的,什麼南奧賽梯、阿布哈茲、克里米亞、東烏克蘭等,一律如此,親不親俄,並非純然非黑即白。普京利用這一情緒,嘲弄了西方的核心價值,來鞏固俄國新霸權,手段算不上光明,卻是他的本事。誰叫他對人性的了解,比不少理想主義者透徹得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