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5日星期五

布殊訪伊 奪「議題設定」權

布殊在感恩節閃電訪問伊拉克,與美軍共進火雞餐,雖然行程略嫌鬼祟,但無疑振奮戰地人心。為人忽視的是,布殊這次訪問的政治手腕,更值得管理人員學習。

訪問的最大功能,在於為布殊奪回「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權。過去兩個月,伊拉克戰爭議題設定權已落入反戰陣營及媒體,開始由「何時撤軍」主導。布殊此時卻重申一個邏輯﹕「因為你們在這裏打擊恐怖分子,所以我們在國內才能免予恐怖襲擊。」這個「邏輯」雖然一貫布殊式,但它取巧地把現時伊拉克游擊戰的升級與美國出兵前的理據混為一談,暗示一旦美國撤軍,針對駐伊美軍的襲擊就會轉移本土,其時連本土也不能享受火雞。這是出兵議題倒果為因的重設,但確能延續美軍駐伊的時限。

布殊在九一一後重組政府架構,一直被指行政獨裁,但布殊僕僕風塵的冒險,重新帶出今日美國還是處於戰時狀態,也突顯了行政主導的戰時必須性。布殊的總統身分,也反襯屬立法體系的參議員希拉里即使同時訪問巴格達,也不能發揮同樣效用。這與陳水扁吩咐行政院繞過立法院籌備咨詢性、防衛性公投,如出一轍。

布殊選擇在感恩節露面,與前總統約翰遜於1967年聖誕訪問南越、老布殊於1990年感恩節到沙特勞軍前後輝映,再次為強調家庭團聚的傳統節日賦予政治演繹,亦被普林斯頓歷史系教授Fred Greenstein 盛讚其「歷史意義」。由於布殊上台後硬銷「新保守主義」,強調單一傳統價值觀及其普世演繹(universality),家庭核心便成為施政一部分。總統在感恩節與美軍共聚,是公然把家與國的概念合二為一,也說明何以布殊不會選擇在紀念民權運動的馬丁路德金公眾假期勞軍。政治公關與議題設定為美國大學必修課,布殊雖然只懂皮毛,已儼然大家風範,確不能因人而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