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31日星期日

沈旭暉、吳凱霖:巡遊四州美國間接選舉悖論

美國總統大選雖然比不上50年內只展出10次的畢加索《巡遊》,叫座力卻不下於帷幕展覽。我們隨機「巡遊」4 個美國州份,卻發現布殊、克里其實都只是大配角,兩黨政治原來也可以與港式比例代表制一樣膚淺。

(一)明尼蘇達州 漁人民主

明尼蘇達州所以成為焦點,是因為它出產過一名屬於第三黨的州長傑西‧文圖拉(Jesse Ventura)。此人摔角出身,五官不端正,硬銷另類和次文化,但明尼蘇達選民卻相當受落。文圖拉所屬的獨立黨為地方組織,並非全國政黨,然而該黨在明尼蘇達州的勢力依然強大,一直以改革競選、非黨派政治和反游說活動等口號吸引中間選民,並自稱是兩黨腐朽機器的敵人。

有趣的是文圖拉在位時鼓吹自由主義,成功挖掉民主黨牆腳,卻削弱了民主黨的基層組織,令共和黨漁人得利,一切都與台灣的故事似曾相識。1928年以來,民主黨只有3次在這裏失守,今天的明尼蘇達州卻不再是民主黨票倉,加上這州的選民已養成選擇另類候選人的BOBO族品味習慣,這次對綠黨候選人納德的支持度也明顯偏高,更令這10票有可能歷史性轉向布殊。問題(一):這是共和黨幸運地利用了兩黨壟斷的唯一漏洞,還是它在明尼蘇達的治州才能令選民信服?

(二)俄亥俄州 嘉年華民主

俄亥俄州的20票從來是兩黨必爭之地。年鑑學派告訴我們:除了1944年和1960年,沒有共和黨總統會輸掉俄亥俄州;自從1964年,凡是贏得俄亥俄州都成為白宮主人,可見當地民意具有指標作用,也被認為是這次選舉的最後關鍵。

2000年,戈爾低估了這個焦點戰場的重要,在投票前一個月調離一眾嘍囉,結果以3.55%之差輸掉俄州。然而俄州作為夕陽工業區,在布殊上台後已損失了23萬個就業機會,失業率高達6%,所以克里今年不斷在當地主打經濟與就業,更抄襲布殊,穿上迷彩軍服在俄亥俄農場打獵「射票」。

從兩名候選人到訪俄亥俄州前後37次的天文數字,以及兩黨給予俄州跟人口選票嚴重不相符的高度關注,以至兩黨發動的「人盯人鄰居嘉年華拉票運動」,都令不少美國選民慨嘆自己「生不逢地」,因為俄亥俄選民從未這麼增值過。問題(二):為何首都華盛頓的選民每年都不受重視(因為這是民主黨的必然勝出地),一個從未投票的俄亥俄老婦卻天天得見候選人,並有幸從嘉年華氣氛中決定神聖一票?

(三)夏威夷州 人質民主

夏威夷一直是美國多元文化的實驗室,是自我標榜多元的民主黨鐵票倉,今年卻爆發了政治地震。《檀香山明星報》及夏威夷本土電視台的民意調查均顯示,布殊的支持率在夏威夷已突然超前克里,成為20年來首名在度假天堂領前的共和黨候選人。在民主黨內部,這被認為是後院失火的最戲劇性時刻。

然而戲劇背後的內心戲,依然不是布殊的魅力,而是基於一種地區防務的自我思維:夏威夷處於美國邊陲,安全系數最低,每次拉丹恐嚇或布殊自我提高警戒級別,甚至連菲律賓、印尼發生恐怖襲擊,夏威夷都是最害怕的孤兒---滋味似乎與扎卡維刀下的人質同病相憐。問題(三):若夏威夷因為本土直接防務危機投向共和黨,這算是因為實際威嚇而叛變,還是與其他各州一樣,只是以「半哲學」態度看待整個反恐外交而叛變?

(四)加利福尼亞州 公投民主

加州是美國第一大州,擁有十分一的55張選舉人票,是美國選舉不能承受之重。雖然共和黨元老列根在擔任加州州長期間發跡,但加州近年已變成民主黨地盤,在過去3屆大選,民主黨連中三元。自從阿諾舒華辛力加代表共和黨在去年當選加州補選州長,不少人認為加州必會風雲變色,《華盛頓郵報》於去年10月亦指阿諾當選是加州政治史的一大轉向,意味着共和黨從民主黨手中奪回「全美第一州」。

當大眾以為加州已淪為阿諾與克林頓的明星之爭,卻忽視了11月2日與總統選舉同時舉行的16項攸關加州民生的提案進行公投表決。正是由於加州已受到公投的直接民主管治,阿諾一類共和黨紙板明星才能夠順利當選,因為民眾已懂得繞過政府直接當家作主,並不代表共和黨忽然捲土重來。

加上布殊與「未來戰士」在墮胎、幹細胞研究、槍支控制和同性戀婚姻等多個中心議題上的觀點迥異,阿諾雖然在荷李活的演技只算二流,但還是懂得借位技術,在助選時能夠與布殊保持明顯的「禮貌距離」。從加州州長辦公室發言人羅勃‧史圖茲曼(Rob Stutzman)發言中,我們亦可以看出端倪:「州長把時間放在關心加州事務上是他一貫作風,這也是他對選民的承諾及贏得民眾支持的原因。」結果,向來支持民主黨的荷李活大明星包括里安納度狄卡比奧、莎朗史東等都表態支持克里,共和黨在加州的競選機器已經放軟手腳,態度相當消極。問題(四):直接民主干涉下的兩黨政治,壁壘不再分明,為何繼續以間接民主方式影響總統選舉?

(明報-周日話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