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星期六

「超國組織」歐盟獲和平奬的啓示

對歐盟獲得2012年諾貝爾和平奬,自然有不同正反意見,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它作為「超國家組織」(Supranational) 的身份,與以往獲獎的團體都不同。例如無國界醫生在1999年獲獎,那是一個國際獨立組織,而即使聯合國屬下的機構曾獲獎,它們也不涉及國家主權的部份上繳。唯獨歐盟以「超國」方式出現,而獲得和平獎的認同,而且不在冷戰期間獲獎,而在2012年,就別有啓示:

一、既然諾貝爾委員會認同通過經濟合作能有效消除戰爭、製造和平,歐元區也會得到鼓舞,儘管歐元區與歐盟並不相同。這是因為不少人批評歐元區目前的超國機制,導致主權國家難以獨自應付經濟危機,間接催生了社會不穩定;這個諾貝爾獎,卻像是為其他超國機制解決危機的能力背書。

二、歐盟前身歐共體由德法這雙昔日的世仇組成核心,自此兩國基本上再無重要的領土爭議,主權模糊化是其中一個原因,反映諾貝爾委員會認為「歐盟超國模式」能有助解決類似問題。這回應了近年有學者提出東亞可效法歐盟,建立一個以中日為核心的「亞盟」,認為德法由世仇變成密友的經驗,也可以在中日身上出現。釣魚台危機激化後,學界有人提出長遠而言,唯有「歐盟模式」可以解決問題,並慨嘆這類歐洲已基本解決的問題,還在東亞成為焦點。此外,「歐盟模式」對正打算進一步整合的東盟也有催化作用,例如東盟正考慮廢除境內簽證,正是向歐盟方向邁進。

三、歐洲曾是恐怖主義溫床,不少分離主義組織都曾以恐怖主義方式活動,最著名的自然是北愛爾蘭游擊隊、巴斯克游擊隊。歐盟在21世紀獲獎、而不是早年解決德法爭議時獲獎的另一個解釋,相信是《馬城條約》簽訂後,那些以分離主義為目標的恐怖組織逐漸明白在歐盟這「超國」體系中,有其他方式爭取獨立,而且獨立與否已不是絕對的重要,所以逐漸放棄了武力抗爭。這模式不大能應用於今天中東的恐怖主義,但起碼解決了昔日滋生恐怖主義的部份結構性問題,在反恐年代格外值得注視。

四、歐盟作為超國體系的功能,包括制定「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FSP),雖然這次得獎似乎與此無關,但這類機制也不應被忽略。對那些前蘇聯陣營的東歐、中歐國家而言,假如冷戰結束後倒向俄羅斯,也不能保證安全(塞爾維亞即為殷鑑),但加入有CFSP的歐盟,卻可以在北約以外,得到歐盟這超國的保障,這對前共產陣營國家極速融入「西方」,頗有幫助。當然,俄方也許會認為這是足以製造新冷戰的危險品,但歐盟的CFSP比北約少針對性、更著重防禦,目前還不是普京的主要憂慮。而且歐盟其他超國機制已延伸到環保、食品安全、人道主義諸般範疇,這都是促進長遠和平安全的要素。

歐盟在2012年獲獎,確是令人感到意外,而且官方解釋也不無爭議。但在宏觀歷史角度而言,這是完全合理的,關於歐盟藍本如何促進和平,學者哈巴馬斯(Jurgen Habermas)解釋得清楚,而歐盟的超國身份,也令這屆和平奬有了劃時代意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