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周博賢:唱好粵語歌重振港樂壇

早前,FFx的Sugar Baby在社交網絡引起熱話,其音樂錄像(MV)在YouTube的點擊率更超過270萬。然而,綜觀社交網絡上評論,FFx的知音人只屬少數,而一般評論都認為歌曲和MV「騎呢」。可是,令人氣結的是,當社交平台充斥著一片劣評之際,歌曲的點擊率又屢創新高。似乎這種一邊看一邊罵已成為香港網絡世界的新常態。有音樂人認為,現時認真製作的歌曲點擊率遠不如FFx單日的點擊率,他們甚至開始思量「騎呢」的音樂風格是否才是香港樂壇的出路。

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曲紅遍中、台、韓,甚至東南亞,其軟實力和影響因子可謂不言而喻,可是自九十年代末起,香港流行曲進入寒冬期,甚至有人認為香港樂壇已死,可是,在這艱難時刻,仍有不少有心人加入樂壇,周博賢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般家長眼中的尖子,他公開試成績優異,畢業於港大法律學院,其後順理成章成為事務律師,在成為律師後,他卻決心修讀音樂,並從事音樂創作和音樂相關的法律工作。在謝安琪(Kay)出道初期,他幾乎負責了謝安琪唱片曲、詞、編、監的工作。今年5月,他更和一班前線工友合作製作工運大碟。作為全職音樂人,周博賢自然對香港樂壇的生死和軟實力有一番見解。

S: 謝安琪其中一首由你負責曲、詞、編、監的作品《誤入歧途》,歌詞道「踏實正途只得一種咁多,日後咪行歪路錯,入行要做攞獎個,做事要做大公司」。你放棄律師工作,而成為全職音樂人,是否屬誤入歧途?

A: 我當初希望能為人伸張正義,於是選擇入讀法律學院。大律師工作比較容易為民請命,但我在庭上的急才和口才卻較遜色,因此,在港大完成法律課程後,我選擇成為事務律師。而在實習期間,我發現律師相當大部分時間都是處理瑣碎的工作,而學習和真實工作之間亦有落差,同時,律師工作必須付出百分之二百的時間和生命,而我又比較喜歡同時兼顧兩項工作,而非集中在單一工作上。因此,我和律師工作可謂是因了解而分開。當正途發展未如所願時,我就開始考慮「歧途」的發展,而「歧途」就是音樂,我自小學習彈琴和作曲,一直對音樂很有興趣,因而修讀音樂。自2005年和Kay合作,創立自己的品牌,至今已是第十個年頭了。

S: 你的歌曲所關心的議題相當廣泛,由纖體美容、外傭、茶餐廳和露宿者等,同時又參與電台時事節目。你是從何時開始關心社會時事?

A: 我由大學時期開始關心社會時事,大學一年級經歷了六四,而二年級時擔任法律學會的外務副主席,專責時事相關和人權法的研討工作,期間開始投入民主、公義和人權的討論。而我和Kay所訂立的路線亦希望創作一些本地音樂,能回應社會的事務和市民的生活百態,說彼此想說的話和做想做的事。

S: 過去十幾年,不少人都說香港樂壇已死,你對此有何看法?

A: 近年喜歡香港流行曲的人數其實有所上升,隨中港關係的社會議題增加,不少人嘗試從音樂中尋找身份認同。即使現時的樂壇環境艱難,仍有不少人投入其中,其中獨立樂隊更是一枝獨秀,他們希望通過音樂去表達對社會和生活的感受,這都是香港樂壇的吸引力。我認為不能簡單一句話就定樂壇是生或是死,我們必須認真和全面分析目前的情況。我最近喜歡用文化學者保羅.杜蓋伊(Paul du Gay)提出的文化迴路(Circuit of Culture)模型去分析香港樂壇。這個模型包括五個層面,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受眾的身份認同、文化產業呈現的形象,以及監管,他們之間互相扣連和影響,並建構整個樂壇的形象。

樂壇曾經呈現的形象就如黃霑先生的博士論文指出,歌曲題材千篇一律、K歌和情情塔塔的歌曲為主,予人的感覺創新不足。隨鄰近地區音樂冒起,並對香港產生更強烈的對比,廣東歌更顯得「唔夠型」和「唔夠IN」,因此,受眾更難從中得到身份認同,而唱片公司,基本上是由會計師主導,並非如以往般,由紅褲子出身的音樂人負責,因此,對某些唱片公司而言,主導音樂製作的是一盤數,而非是音樂層面的考慮。

S: 近年,K-pop迅速冒起,香港能否借鑑當中的經驗?

A: 韓國音樂質素進步很快,特別是跳舞歌和悲情慢歌,他們音樂製作方面,如錄音和混音水準也相當出色,他們拍攝MV的預算動輒就100萬港元,而質素亦超越亞洲水平。韓國政府有一個通盤的計劃去訂定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由此讓音樂、電視劇和電影互相配合,同時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也建立了時尚文化的形象。這做法亦類似香港音樂和電視劇相配合的模式,當然規模也不同。

香港缺乏視野和通盤計劃去發展文化產業,往住只停留在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支柱產業的口號,以及成立零碎的基金計劃去協助行業發展,各個音樂單位都在有限資源下發展和單打獨鬥。但其實,香港音樂製作水準也相當出色,單以排名計,香港應排十名以內,可惜並沒有人留意和報道。

音樂教育基礎不足

S: FFx的Sugar Baby成為網絡熱話,不少人認為騎呢才是樂壇出路,你同意嗎?

A: Sugar Baby MV中的歌曲是原始版本,仍未經過編曲和混音,其實有潛質成為一首不錯的跳舞歌。騎呢歌曲才能惹人注意,這與香港的基礎教育缺乏藝術教育有關,這間接令香港人的音樂鑑賞能力不足,因為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並非單培訓業內人士的能力,也要讓受眾有基本的鑑賞能力。國外的藝術課程有較多機會讓學生去參觀藝術館和參加音樂會,然而,香港仍停留在畫畫、唱歌和吹牧童笛的層次。音樂會課程中應加入音樂史和樂理等元素,這才能令學生對音樂有較全面和基礎的認識。在受眾鑑賞力不足的情況下,所謂較「騎呢」的作品,反而具話題性和引人注目,表演者才能有演出機會,然而好音樂則難以突圍,難令人留下印象。

香港人一直以來都著眼於歌詞,而曲方面則以主觀感覺判斷,因為香港人缺乏鑑賞能力去分析作品本身、欣賞和批評音樂作品。

S: 面對鄰近國家和地區音樂產業的冒起,香港應如何重拾這方面的軟實力呢?

A: 我認為無必要為競爭力盤算和定立假想敵,最重要是做好自身的音樂風格和特色,讓人能從芸芸的音樂種類中分辨出香港流行曲。而流行曲最重要是做好兩個主要範疇,首先在音樂方面,歌曲本身的旋律必須動聽和容易令人留下印象,同時,編曲風格必須清晰,明顯反映歌曲的類型,而歌詞方面則必須反映聽眾的生活、社會環境和困難。

香港流行曲應反映香港的特色和身份,而好音樂自然能鶴立雞群,達至有麝自然香,其他國家亦能通過音樂了解香港人生活真實的一面。我所接觸的內地音樂人都希望香港歌手唱廣東話歌,而非迎合他們而唱普通話歌,這好比旅遊業,旅客希望能看到的是本地真實一面而非一個模仿荷里活的星光大道或是國際品牌商店。香港應找出自身的定位和優勢,例如近年香港獨立樂隊如雨後春筍,政府應予以支持,提供更多表演機會和場地,考慮減低工廈的租金,放寬相關建築物關於消防和賣酒的安排,讓他們有空間發揮活力,真正代表香港人的特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